“本研贯通”培养 沪高校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时间:2020-11-04 15:47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研究生培养。这个秋季学期,沪上多所高校传出新动向:加大贯通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为吸引更优秀的生源,不少高校进一步提高了硕士、博士生的待遇。以复旦大学全新启动的“卓博计划”为例,聚焦基础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首批加入该计划的博士生,每年津贴将提升至8.5万元。

当下,大多数研究型高校的在校生中,研究生人数早已过半,尤其是一些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人数超过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博士生人数更是逐年增长。

今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

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沪上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已经拉开。

提前锁定优秀生源,“贯通”培养来了

早在今年暑期,复旦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中,有近200名学生收到了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他们都是在大三下学期通过选拔后,提早进入了博士培养通道。

“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强校之本,而研究生教育则是强校之基。盘点世界顶尖大学,几乎每一所都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按照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的看法,我国顶尖高校目前在吸引优秀国际生源方面,与国外顶尖大学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随着本土高校科研活跃度不断提升,如何留住更多优秀的本科生?在沪上,一些名校的破题之路就此开始。

张人禾介绍,从今年开始,复旦大学推出“卓博计划”,从本科三年级开始锁定一批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通过“本博贯通”,配备最优秀的导师,让学生提前进入课题组,跟随导师共同开展科研工作,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留在国内攻读博士研究生。同时,通过集聚一批优秀的、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聚焦前沿学科和原创性技术,尽早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院也进一步探索贯通培养:从本科四年级开始,让一批通过选拔、直升博士的学生直接加入导师课题组。

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介绍,该校“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既往基础上将进一步升级:强基础、重交叉、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对目标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人才,分别“定制”贯通培养通道,开启分类培养。其中,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将和今年起在本科阶段实施的 “强基计划”对接,启动“2+1+X”的培养方案,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培养引领未来的科学家奠定基础;而专业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将充分依托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瞄准卡脖子技术,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探路。

让优秀的本科生提前进入从事科研的角色,随着本研一体化而带来的长学制,对青年科研人才培养的好处显而易见:不论是学术兴趣的选择,还是在“卡脖子”问题的攻关上,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都将更加从容。

让最优秀的导师,匹配最优秀的学生

在进一步拓宽“本研贯通”培养通道后,如何同时加强人才“品控”管理,成为关键。在沪上多所高校,针对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正在作出优化。

今年,复旦大学在推动 “卓博计划”的同时,另一个选拔也在悄然进行——为那些进入“卓博计划” 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科研导师。

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大学里,谁是最适合带教研究生的导师?如何确保优秀的学生被优秀导师“招进门下”?复旦给出的答案是:对导师也要有选拔机制,必须让在科研前沿领域最活跃、科研成果突出的导师来带教这些最有学术潜质的学生。

张人禾自己也带研究生,他坦言,随着学术型博士生长学制的实施,师资质量愈发关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成长负有重要责任。确保导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张人禾说,复旦将要求导师认真落实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要求,严把论文质量关,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将对导师进行上岗年度审核,凡是不合格的,将在下一年度停招研究生,以此保证培养质量。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遴选100名品学兼优直博生进入“致远荣誉计划”,学校在这些学生大四时,就为他们配备名师组成的导师组,并通过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扩大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博士生的规模。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全程进行监测,一旦有学生的学业出现问题,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必须接受学校的“问责”。

上海交大研究生院院长王亚光称,在学校启动试点的致远学院,2012年第一届毕业生几乎全部出国深造;从2017年推出致远博士荣誉计划至今,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留在了国内读博。

在同济,针对博士生培养,一块全新的 “试验田”已经开辟:目前,学校有100多名来自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在位于张江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内开启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介绍,启动基于交叉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对现有的课程、师资、教学方式等都要进行重构。

黄宏伟特别提及一点,为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不仅这些博士生从事的项目本身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对这些博士生负有学术指导和把关责任的导师,其手头的科研项目也具有学科交叉性。

提高博士生整体待遇,为学术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育部于去年推出“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今年,这一计划将扩大到全国30多所高校。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专项计划的实施,将让博士生培养更具灵活性,而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点,就是博士生待遇的提升。在沪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校正在为研究生“提薪”制定新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今年也首次开设了科研经费专项博士计划。研究生院院长龚学庆介绍,今年首先尝试开放50个名额,同时对导师也有“门槛”设置:须有支撑博士生至少5年的充足科研经费的导师,才能提出申请。“博士生津贴必须给足,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更不允许出现实验试剂、外出参加学术交流都要学生自己掏钱的现象。”

“好学生就应该有好的待遇,让他们即使坐冷板凳,也能安心。”张人禾坦言,大多数时候一个学生从本科到博士,读完已经30岁左右——而立之年才算是能独立迈入科研的大门,但成家立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已经扑面而来。在复旦,除了首批“卓博计划”博士生的待遇将提升至每年8.5万元左右,接下来,通过进一步提升学校、院系和导师共同出资的力度,复旦将继续提升博士生的整体待遇,让真正想读博士的人能安心从事研究。

为了让年轻人得到更好的培养,上海交大还将出台“新政”:直博的学生在博士毕业后,如前往顶尖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学校将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学校设立了配套的资金,对实施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博导,提供配套培养资金。(记者 姜澎 樊丽萍)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本研贯通”培养 沪高校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四川省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信息网上确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