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北京大学广播电视(创意写作方向)理工科跨考

时间:2020-03-16 10:01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首先自我介绍:C9某工科院校,一战,以一个平庸的分数飘进复试,之后又以一个平庸的分数获得拟录取。在进入复试的众多同学中,我的公共课成绩并不突出,复习方法也自问毫无新意,所以我主要分享一下专业课的备考历程。
文学基础
对大多数报考北大创意写作的同学而言,英语二与政治不足以拉开彼此间的差距,文学基础与写作两门专业课才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我在16年11月份便开始了文学基础部分的复习,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年11月至17年4月
由于当时还在工作,我只能利用每天凌晨下班后直到睡前的2个小时,以及早起、午休和吃饭的散碎时间读书,直到四月份离职时,我已将4本中国文学史、2本外国文学史和1本现代文学三十年逐字逐句地看了两遍。下定决心考研后,我在工作中也时常偷奸耍滑,我会提前一个星期赶完项目,然后再偷偷读一个星期的书,提心吊胆地读完了大概十本文学名著。在这一轮的复习过程中,我完全是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态浏览了两遍教材。所以两遍书读罢,深刻留在记忆中的知识点实际上寥寥无几,但这种细致、地毯式的基础复习,为我后面理清知识框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6年4月至9月
离职后,我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之中,我第三次拿起专业课教材,开启了更为系统和条理的一轮复习。在这一轮复习之中我一边读书,一边在本子上列出每章的知识框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并试图寻找与理清各个章节、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和关联。对于一些重点的章节,我还会进行拓展学习,不止将视线局囿于教材,而是去搜集和比较各种学术视点;我还会试着制作一些思维导图和记忆表格,比如我曾花了3个上午的时间画了一张宋代词人流派图,将宋代几十位著名词人的生平、风格和渊源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虽然这些举动不见得对我的考试有直接的帮助,但它们确实将相关的知识点牢牢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第三阶段:16年9月至考前
九月起我开始整理冲刺阶段需要背诵的材料,即最终要写在我考研试卷上的答案。对于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每一门具体的科目,我会先依照时间、流派或者人物划分好单元,每一个单元又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名著研究三个部分。在整理名词解释的时候,我参考了网上多个版本的名词解释,去粗取精,按照得分要点自己总结出了清晰条理且容易背诵的词条;在整理简答题的时候,我则是参考了各院校中文系的考研真题,对每个知识点的多个考察方向,依照考试可能性的大小由详到简进行了整理,淘宝买的一些考研试题册帮我节省了搜集真题的时间;所谓“名著研究”是我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可能会考查的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并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简单分析,这样做是为了应对名词解释中可能考察到的作品类词条,同时也方便我在考试中结合某部作品的细节答题。
起初在整理这些材料时,我为自己留了六十天的背诵时间,可之后因为进度缓慢时间一再压缩,最后不得已缩成了十五天。也就是说我直到十二月上旬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地去背诵知识点,或许因为之前基础打得比较牢固,最后背诵的时候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文学基础的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复习时(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若将文学基础中各项具体科目依据重要程度进行划分,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无疑是最关键的,其次是当代文学和中国文学理论,最后是西方文学理论。备考时可以结合历年各部分分值变化情况,依照个人需要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回顾整个复习的过程,由于我对细节扣得比较细,复习节奏一度十分缓慢,有时一天只能读十几页书,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浪费了时间,单纯站在应试的角度上,复习时仅需熟练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即可。其实对于很多跨专业的考生而言,分辨文学基础中的热点和重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复习时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知识点中,这时候我就要强烈推荐一下猫哥的辅导班了,辅导班的学姐们无论是从知识的角度还是应试的角度都可以给你很大的帮助,为你的复习指引方向!
关于写作
写作是一件依赖天赋的事,也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特别是考场作文,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成绩的。当然,我的写作成绩比较尴尬,现在看来多亏了文学基础没掉链子,才让我顺利地进入了复试。我认为写作的备考不必储备太多理论知识,关键还在于练笔。
练笔时须注意三点:一是速度。北大的试卷题目较多,很考验应试者的速度,构思时间长和写字较慢的同学注定要吃亏,平时训练时务必注意对时间的掌控;二是切题。在平时写作训练中,我就常发现身边的一些同学在写作中过于追求个性的表达或晦涩的题旨,往往导致文不对题或者文章的阅读体验不佳。我个人认为,炫技的前提是把话说明白,在考场上写一篇让人读着舒服的文章便足够了;三是坚持自己的风格,个人认为备考时无需去研究老师的喜好或者刻意去模仿某种风格,在几百份水平相近的试卷当中,带有自我个性特征的文风才是最讨喜的!
因为题目的灵活性,写作考试是很难投机取巧的,不要试图背模板,也不要过于迷信应试技巧,说到底那些都是锦上添花的手段,而提升写作的唯一门径便是练习。在十月份之前,我会保持至少每周一篇的练笔频率;十月份之后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来练笔,不一定非要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有时我仅在限定的时间里写出一个片段或者构思出一个大纲。如果感觉缺乏练习的动力,也可以找几名志同道合的研友组成写作小组,大家每周共同写作,相互点评;又或者可以在豆瓣阅读开个专栏,定时更新,那种成就感会鼓舞着你坚持写作。
此外,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建议及时地收集并整理备考期间的练笔作品,这样当你在准备复试作品的时候会节省很大力气。甚至你可以将练笔的作品及时投稿,因为等到初试的成绩出来之后再去投稿凑作品,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
关于备考环境与心态
在每年报考北大创意写作的考生之中,往届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与应届生相比,往届生在备考环境上会存在劣势(没有便宜的宿舍、餐厅,没有自习室 T.T),而且也背负着更多的压力。作为一名往届生,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体悟。
摆在许多往届生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要不要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能够保证充足的复习时间,脱产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我离职前,每天东拼西凑可以有4小时的学习时间,我并不满意便选择了离职。其实,创意写作的考研史上并不缺乏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最后被顺利录取的例子。当然,如果没有经济负担和其他顾虑的话,脱产备考还是最好的选择。
当初为了全身心备考,我不仅辞去了工作,而且还专门在远离亲朋好友的异地他乡租下一套房子,每天日出而作,日入不息,过着独居复习的生活,将外界影响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身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之中,对我的复习效率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很少与人类接触,我的情绪几乎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经常连续几个月都内心平缓,不悲不喜。甚至在7月份到9月底,我一连三个月没出过家门一步,放弃了娱乐和健身,每天自然也不必为了穿什么衣服、见什么人而分心。
独自复习的缺点之一便是容易走神,为了不使自己松懈,我专门买了一个计时器记录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在我真正沉浸到学习中去的时候,我才开始计时,走神或休息的时候则会按下暂停键。长期计时发现,我每天真正在学习的时间其实很短,有时一连几天有效学习时间都在下降,我心中的负罪感便会油然而生,督促着我认真对待第二天的复习。当然,在复习环境的选择上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不愿承受孤独,而且自制力差,热闹又紧张的自习室还是你最好的选择。
我认识很多往届脱产考研的同学,甚至是一些三战、四战的同学,紧张与焦虑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很多人会担心万一考不上自己该何去何从,甚至会因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拿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为难自己,因为在放榜之前,一切结果都有可能,任何一种思虑都为时尚早。我认为每一名考生都要有“但尽人事,莫问前程”的觉悟,至少从我下定决心全力复习的那天起就再没有考虑过“考不上怎么办”这一类的问题。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我保有一种“佛系考研”的心态,自始至终并没有感受到太多考试的压力,甚至有段时间,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为什么每天会坐在书桌前读书、练笔,只是觉得每天过得很充实,决不会对每日的收获斤斤计较,也不会面对时间的流逝而瞻前顾后。
我是笃信勤能补拙的人,备考期间每天保持6~9小时的学习时间,虽然每天投入的时长并不多,而且时常有波动,但所幸我一天不落地坚持到了踏入考场的那一天。其实我在选择北大创意写作的时候便做了最坏的打算:一年不行,便再坚持一年,两年不行,就坚持第三年、第四年。王安石的一段话值得考研路上的每一个追梦人铭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与诸君共勉!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经验贴】北京大学广播电视(创意写作方向)理工科跨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北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长学姐 资料 经验 研友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