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党首考考取北京大学MFA经验贴

时间:2020-03-16 10:00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前几天在旅行途中,登山未到一半,停下喘息的时候,习惯性的又刷新了北大艺术学院官网,竟真的闪现出了《硕士拟录取名单》,以一种极难描述的纠结心态点开了名单。

初试395分,复试第一,总分第二,拟录取广播电视MFA非全。

在本命年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终于迎来了圆满,身上瞬间来了劲儿。回想这一年的学习过程,真的感谢之前的经验帖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投桃报李,于是也来留下些许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备考的你一点启发,也以此纪念这单一而不单调、专注而精彩的一年。毕竟,“谁能够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

[心路历程]
选择北大不能说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艰难的路才更有价值。我的初试成绩是395分,英语二75,政治63,艺术基础128,艺术创意129。报考了非全日制,因为我不是全职备考,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偶尔还要出差,很占用时间、精力和体力。而且对我来说,已经工作后再脱产去读书会很难受,一手实践经验其实也很有价值。
说到备考期间的心态,作为一枚水瓶男,偏重理性,整个备考过程中,心绪还算大体平稳。我通过多和辅导老师沟通,以不断定位自己目前的水平和考试要求的差距,在心中制定出备考的整体、阶段和每日的进度条。只要每天完成了自己定下的学习计划,就不会慌。但每次因为工作、开会、出差等不可抗力耽误学习计划的时候,还是会烦躁、焦虑。过后回首,途中的烦躁与焦虑不也是考研路上的“景致”吗?所谓“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头望”,正确应对备考中的心情起伏波动,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专业课]
两门专业课拿到了128分和129分,这个分数我个人还是非常非常满意的,就先从这说起吧。
4月到8月末的这几个月,现在看来真是浪费了时间。这段时间我一直埋头啃《艺术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两本书。从头到尾翻了不知道几遍,大体上可以把重点内容和段落理解地背诵和复述出来。但即使这样,在7、8月份我开始试着写题练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其实写不出东西。北大的两门专业课中,艺术基础是4道题16页纸,艺术创意是3道题16页纸,这么少的题量,要求考生首先得写够一定字数,而且要做到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这其实是很难的。没有内容的话很容易就写成套话,千篇一律。
9月初,经一个决定出国的研友推荐(据他说,要不是他不考了,才不会推荐给我……),我找到了中传硕士毕业、博士在读的一位师哥辅导。师哥跟我说可以随时免费试听,于是约好了时间我就直接去了。当天上午练的第一道题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最巧的是,今年考研北大艺术基础的考题之一就是论述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看法!听得第一道题就是考题,运气简直不能更好,但试听的时候心情简直差到爆!
因为当时我写的基本都是大白话,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也没有艺术作品用来举例,而教室里其他同学已经写的很牛了!我一看更慌了……师哥先给每个同学批改了答案,给出修改意见,包括用到的理论合适不合适、引用的论述准确与否、同类型的例子用什么更好等等。又统一在黑板上给出了这道题的破题思路和行文结构的建议,列出了好多美学家的典型论述观点、理论来源和例子的应用技巧。
举个栗子,就拿内容与形式这道题来说,师哥当时讲到:对于这个论述,大部分考生可以想到的是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很少有考生能知道南朝思想家刘勰对于“内容与形式”即“质与文”的经典论述“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所以考试时候这道题我就把刘勰这段话用在第一段了。顺带吐槽一下,他总是张嘴就一大长串文言文,一开始听得真是一脸懵,都不知道在说啥,好在说完之后会逐字逐句给我们解释。
划!重!点!他讲题竟然全程都是背的,而且背的非常熟!对讲课内容熟到这种程度,讲起来就真的是深入浅出,很好理解了!用自己的话重新说明晦涩的理论,发现我们连历史都顺不上时,还时不时会捎带补一下历史,个人感觉这样详细又简明的讲解对于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
对于工作党来说,没有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的地方特别难找。在家学不下去,在咖啡馆又太吵,但这个班级其实相当于24小时开放自习室,和小伙伴们互相监督的学习也会更有动力。
在之后的课上,涉及的内容包括又不限于美学和艺术学,在适当的题目上又有扩充到弗洛伊德、拉康、福柯等哲学家、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还有德勒兹、齐泽克这样的影视前沿理论,说实话这些书在平时自己是不可能有心思看得下去的,但是通过师哥的讲解,不单单是针对这次研究生考试,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可谓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从9月到12月末考试,专业课大题的练习整整有两大本,后期已经可以做到写专业课的题一点都不虚的程度了。其实写多了以后会发现,艺术类考研的大题,本质上就那么几个大的分类。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用的最熟的模版和案例,真的可以实现怎么考都能写出来,追求的应该是在足够多的语料库里面,挑选出最合适这道题的理论支撑,这样才可能拿到高分。
图片里的专业课练习都是在50-55分钟中完成的,字不好看,提早练字有大用…

[政治]
初中后就没学过政治,平时也不关心时政,在考研政治面前我才明白了什么是一张白纸。首先,把肖秀荣的精讲精炼上的知识点过一遍,这本书很厚知识点内容很多,不需要背,这一遍是为了让你脑子里有点印象和框架,反正我是看完一遍啥也没记住。
徐涛的政治小黄书出来以后,我用这个小册子开始记知识点,这一遍开始需要记住一些重点的知识点,但也不以死记为主。更重要的是,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只做选择题部分,大题不用看。第一遍的准确率不要在意,就是用来错的,对照答案弄清楚每道题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相似的考点有哪些、他们有哪些异同,一一标注在旁边。按部就班一遍一遍过,我到考前一共把1000题过了5遍到6遍,后来越过越快,一天可以过半本,因为错的越来越少。经过1000题的锤炼,肖秀荣8套卷出来的时候,选择题部分我普遍在40分左右,最高得过46分。
大题部分,肖秀荣的最后4套卷是一定要背下来的,同时也背熟了徐涛的20道大题的必备考点小册子(忘了叫啥名了)。
总结一下,我的政治复习=精讲精炼1遍+徐涛小黄书2遍+1000题(选择)5-6遍+肖8套卷(选择)5遍+徐涛必备考点2遍+肖4(背熟)。以上的进程大都是交叉同时进行的,所以你看,在政治上我花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非常大的,但分数又不给力,只能说“非吾之罪也”,主要是选择题错的多,确实也是肖秀荣和徐涛都没压中那些易错的选择题…没错,甩了个锅。


[英语]
英语的复习我开始的比较早,从4月开始背考研核心词汇,一共也就1600个左右,比较适合我这种背单词费劲的人,从小到大各种考试的词汇书从没背完过,考研核心词汇是第一次,用词汇书背,背烦了换书接着背。用过app“不背单词”背过3遍,十天搞定考研词汇背过3遍等等。反正多背单词是没错啦,词汇是阅读做对的关键,但单词书背单词是有天花板的,背到一定程度以后大部分单词能记住,但有的单词遇到还是不会,所以后期我放下单词书,专注于背真题里遇到的生词。
真题的话,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只做阅读,每天2道阅读,做到精读,不懂的长难句分析明白,这个过程很花时间但也很有收获,不仅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和翻译能力。到了11月开始准备练习写作,大作文和小作文每天完成其中1篇,掐时间做,最好有一个英语水平比你好的朋友每天帮你改一改,这样提升较快,可以快速换成更地道的表达方式和语句,渐渐总结出自己的模版就ok了。其他的题型和时间分配,我上了何凯文的网课班,练习了几套就上考场了。75分的英语2也算正常发挥。

[写在考研之后]
于我而言,考研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收获和进步的过程,结识了学术路上的先行者和小伙伴们,渐渐觉得学术真的是一件非常可爱且酷的事,在备考期间读来美学家们的论述,真个觉得酣畅淋漓,简直不能更顺畅。备考时就种草了许多美学专著,在考研之后也将其一一拜读并做了笔记和思考,从美学出发又认识到哲学、历史、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独特魅力。每个学术领域都堪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可能一辈子也难能窥其一角,但追寻的过程就足以使人满足,如若此后有幸,能使某一领域的知识总量有了一丁点新进展,那么我要说,我的学术之路是从考研开始的。
最后,我以浮士德与忧愁的对话结束这一小则手记:“他该如此踏上人生旅途,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于行进中寻找痛苦与幸福。”

来自iPhone客户端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工作党首考考取北京大学MFA经验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北京大学化学初复试个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