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经验分享我也算是逆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

时间:2020-03-16 10:00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得知自己被北大新传mjc拟录取,考研之路终于画上一个句号。这段时间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考研的经验,所以我想写一篇文章解答这些问题,也希望对考研路上的你们有些帮助。
一、个人情况
     我本科就读于一所北京一个垫底本科院校,学的是非常虚的专业,每年学校里考上研究生的人很少。对于那些同样就读于普通院校的孩纸来说,考研不必特别在意自己的本科出身。北大老师只会看你的实力如何:专业基础是否扎实,是否具有批判精神等等。所以当你确定考北大,你只需要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复习上,其他的不用太在意。

    我大三暑假来北大附近租房子考研,第一年蛮辛苦的。也找了很多学长学姐讨教经验,我在报考北大时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没信心。那时候在本科院校里面都不经常跟别人说自己要考北大。我的同学们很多选择自己本校考研,我的本科是一个全国排名几百的学校。看到同学们备考一个普通的学校而我却考北大。我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我想本科不好的同学或许真的会遇到这样的困扰。那种在笼罩着对北大的恐惧,只愿意考个稳妥的一般院校的阴翳中。本身我们学校的考研人数又不多。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我就搬出了学校,来到了我心心念的北大。我总觉得在这样好的环境下,我对北大的奢望会有实现的可能。

    来到北大附近我租了一个房子。北大附近的房租特贵。又人生地不熟,刚开始真的感觉要放弃了。尤其是进北大每天都要检查证件。7月份的北京燥热,每天从住的小房间里面出来,感觉眼睛都睁不开。偷偷摸摸过了门口检查证件的那一关,然后背着一大堆的书在北大里面找自习教室。虽然麻烦,但是感觉自己在每天学习,每天会有进步,那种奋斗的感觉我也就感觉不到有多辛苦了。有时候跟我原来学校的同学聊天,他们他们觉得自己肯定无法在那种环境下坚持下来。我其实刚开始也差点坚持不下来。尤其刚来的那段时间有一次,我们被拦在北大门口不给进去,那个时候我出北大取个东西。进来时不给进,一群人被堵在门口。我费了好久,跟保安软磨硬泡才进去。那种被堵在门口的感受,让我怀疑自己,真的要这样折腾吗?安安心心回自己学校复习多好啊。但是突然到自己在北大租房花了这么多钱,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想着一旦放弃就太可惜了。就像那个谚语所说的  如果你要想翻过一堵墙,最好的办法是把帽子扔过去。我当时的处境也很类似。我付出了太多,已经无法放弃了。只能埋头苦学。就像过了河的卒子,没退路了。其实,我能出来租房子,也算是个明智的选择。这极大的激发了我在面临考研困难的时候的潜力。当时,我报了一个辅导班,因为自己的钱不多,所以每一堂课我都非常仔细地去听,下了课我再粘着学长学姐问问题。或许我能闯进复试,就靠的是这股冲劲。那个时候在北大复习,教室资源很少。无奈每天6点多就咬起床。随便洗洗就赶到自习教室占座。磕磕盼盼的我终于等来了初试,答完题都感觉非常不好。然后就是搬回了学校。 然后等初试成绩出来。我感觉初试没答好,成绩还没出来,我也得准备复试。然后学校放寒假,我就回了老家。在老家呆的那段时间,每天刷着北大官网,得知自己进了复试的那一刻,我真的是吓到了。然后赶快收拾行李回到了学校,准备复试。我当时回到了学校,突然感觉跟在北大相比,节奏慢了很多。复习一度找不到方向。可是复试准备不充分,选择的复试内容也没有深思熟虑,意料之中地被刷了。

    我记得2016年3月25号出的结果,得知自己没考上,立马四处寻找实习,一是将自己从落榜的失落中转移出来,二是决心二战,想积累更多行业经验。
    于是艰难的半年开始了:这一段时间我去过互联网创业公司、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等,身兼多职,还要忙着写论文,连照毕业照都是匆匆忙忙。毕业之后去了一家杂志社工作,2016年9月辞职,开始了我的考研二战生活。
二战相比第一年真的好了一些,还是在北大复习,具体的复习地点也换了。总之,第二年按部就班,因为第一年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北大初试要求,所以第二年看的专业课更加深了。第二年参加辅导班,就能明显的看出来辅导班越来越水了。索性就偶尔参加一下。平时也就按照自己的步骤来。第二年考研,能很明显的发现以前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欠缺的。最大的变化是心态上的变化,第一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卑,主要是本科太水。第二年备考,肚子里总算有货了,就感觉内心踏实了很多。经历过失败,再次奋斗。在失败的处境之下也感到了淡然。或许是因为我尝到了失败的痛苦。感觉也就那样,所以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即使成功了,也真的不会一下子鲤鱼跃龙门了。因为北大的含金量确实不如以前了。
二、专业课习计
    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短时间学习一门专业课其实有点困难。但是按照一定的学习规律,寻找前人的经验,还是能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考研过程中,我也看了大量经验贴,有考上的、也有失败了的。我会总结他们的学习习惯、时间规划、书单以及心态方面的经验,然后自己不断调整。
   我的经验也只是考研人要搜集的众多经验的一部分,希望你们能够批判地去看待我写的东西,吸收那些你们认为适合自己的。
1、考研时间安排
1-3月:了解考研的程序
我从是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始陆陆续续搜集考研的经验,包括去考研论坛、知乎、微博、豆瓣、微信等平台看看前辈的经验贴。寒假回家的时候做考研英语,看看其他专业书籍。从1月份一直到3月,都是瞎忙活的状态。没有系统的计划,也没有高效地实施。
4-5月:选定专业和学校,背单词
这一阶段,我询问了上一届很多学长学姐。有考上研究生的,也有没考上的,有自己本校的,也有其他院校的。总之吸取他们的经验,多了解各个专业的大体情况。这就需要你发挥自己的人脉,比较谦虚地向前辈请教。一般来说,学长学姐都会很乐意帮助你。不过这里要提一点,对于那些在百度上就可以搜寻的信息,比如院校专业设置、报录比、时间规划、基础书籍等等,你不要直接上来就问学长学姐,这样不仅耽误他们时间,也会显得你自己很懒。不妨自己在网上先寻找大量的经验帖子,自己心中有数了,再向前辈询问具体的细节。
背单词用的是新东方绿皮的乱序版单词书,每天学习一个list,早、中、晚分别复习一遍。第二天复习前一天的单词,再学习新的list。一开始单词记不住,而且学得很慢,很正常。过第一遍单词书用的时间很长,我当时花了一两个月,再到后来,过第二遍、第三遍就会很快。考研第一年我的单词书过了十遍以上,第二年也是如此。
6-7月:开始接触专业书籍,制定复习计划
一开始按照经验贴里面列的书单,一本本买来看。5、6月份因为还有课,所以也就看了三本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和刘海龙《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尝试着做笔记,效果不是很好,于是就边看边理解,刘海龙那本书虽然看完了,但是当时读我来说难度很大,看了跟没看似的。
同时,用一本本子记录专业课、英语的全年复习计划、每个阶段的复习进度、每月每周的复习安排。每周总结自己上周的完成情况,拟定下周的计划,并且坚决保证实施。7月份看了许静老师的《传播学概论》、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2(3、4、5)》。到了考研后期,这些书籍也要时常翻阅,以巩固知识点。
英语的话,开始复习长难句,推荐何凯文的《长难句解析》,很薄的一本小书,配合视频观看(可以去某宝找找),另外,英语阅读也要开始做起来了。
7-9月:阅读大量书籍,思考真题
这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国内学者的书,包括喻国明《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胡泳《众声喧哗》《信息渴望自由》、师曾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彭兰《网络传播概论》、李普曼《公众舆论》、罗杰斯《传播学史》。(这些书不够,我在文章后面还会贴出一些补充的书籍)
同时,也得到学长的帮助,指导我如何分析真题,还是挺感谢的。真题的研究很重要,第一轮通过熟悉真题,了解出题的方向。具体的是划出题目当中关键词,对其分类。比如说当你划出北大新传mjc前几年的真题关键词,你会发现对媒介转型、传媒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多涉及。再到16、17年,更多的偏新媒体、国家战略传播等方向。于是接下来你就要去知网或者其他途径找相关学者的研究、他们的见解,形成你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判断。
另外,我在8月份把《传播学精编》背诵了一遍,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点有了自己的框架。这本书我在第一年考研的时候背了5-6遍,第二年背了2遍,这也是我唯一背诵的书籍。(建议一边背诵一边理解,但是从第二年的经验来看,积极思考要比背诵的效果好、省时间)
研究真题,可以使用印象笔记或者一般的word文档。每一个专题,自己寻找各种资料,将新的知识和观点整理成简单的文本,以便记忆和查询。我一般一个专业知识可能会需要一周的时间整理,比如说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时候,我会分几个子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挑战以及发展等”,再分别查询相关论文,吃透知识点。
我建议,你将历年真题打印在一张a4纸上,没事的时候拿来瞥一眼,有些知识点需要花很长时间,有些你就大概看一眼,等以后看到相关书籍的时候会有个思考。通过分析历年的真题变化,找出出题人的考察意图。北大新传mjc的出题比较活,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少。老师其实是想通过试卷找到那些真正会思考、善于批判的人。
英语的话,依旧是背单词、看长难句,这时候也会背诵一些真题文章。当时已经来北大复习,每天早上在理教天台上背英语阅读。那时候除了考研的人,还有很多考雅思、学习其他语种的同学也在天台上大声诵读。夏天很热,所以每天清晨朗读背诵,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回到教学楼里面看书。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暑假。
10-11月份:刷论文期刊、继续研究真题、看新闻写评论
通过暑假的复习,已经对新闻传播这个专业有了一个了解。接下来就要阅读大量期刊和论文,看看其他学者的观点、寻找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热点。比如说前几年可能都会关注传统媒体的危机,这几年传统媒体的颓势很明显,大家关注的点更多的是媒介融合、新技术对新闻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信息化时代国家的传播力等问题。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能够以一个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当下社会问题(这不是装x),而不是死记答案。这里推荐几本期刊杂志:《新闻记者》、《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财经》、《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凤凰周刊》。记住,你考的是新闻传播,你要研究它就必须成为这些读物的忠实用户。
另外,我还大量练习评论(我没有将它当作考试题目来练习,而是想通过写评论训练自己的文笔和思维;ps:北大新传mjc近两年都没有出过评论题)。对我来说,刚写评论的时候其实非常非常痛苦。一是因为自己以前没有培养经常看新闻的习惯,对于新闻热点缺乏自己看法。二是因为没有写过相关的文章,不知从何下手。幸好遇见了一位评论写得极好的学姐,跟着她学习了一个月,终于悟出评论应该怎么写。至于观点、论述逻辑、说理的艺术这些东西,都是在第二年的复习过程中才渐渐有了一点体会(不要嫌我笨)。十月份的时候,我几乎每天手写一篇评论,观点逻辑都很烂,但是我还是坚持写。第二年复习的时候,时常看一看《新京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财经》等,把自己的几篇文章放在在传媒人网上,叫楼主给我批改。通过练习评论,我会督促自己经常看新闻,并且迅速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这种能力在第二年复试的时候也对我帮助很大。
还有,我把全年的《新闻记者》打印下来,在几周的时间内集中刷完。注意一下,这里我提到的是“刷”,并不是“看”,刷是指快速地翻阅,不去细究。一是因为期刊很多,速度太慢看不完;二是因为看期刊只需要摘取你自己需要的东西,快速的翻阅、然后用荧光笔标注出来就足以筛去那些没有的东西,让你对需要的知识有点印象,下次遇到此类知识点也能够想起来。
最后,我买了30张a3纸,每周手写一到两套真题,3张纸一套题,限时做(3个小时)。一开始根本写不完,字也极丑。但是还是一直练,考前把所有的纸都写完了。上考场的时候,跟平常练习的感觉差不多。
12月到考前:回炉所有知识点,让关键词停留在你的脑海直至考完
这一段时间基本就是回顾知识点之外,依旧不要忘记关注时事!虽然说老师这时候已经出题完毕,但是我还会去网上刷一刷《南方周末》《财经》《凤凰周刊》《人民网》,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理解。那一段时间互联网安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网络主权说得比较多,所以特地去这些网站看看专业评论员是如何分析的。
另外,我还把当年出台的一些传媒政策法规原文打印下来,包括《电影产业促进法》、《新广告法》《互联网安全法》《互联网直播管理条例》等,其实也不是很多,花一个晚上刷一遍就可以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发现北大真题的风格其实比较宏观、社会关怀意识比较强,老师需要的是那些有心促进传媒行业发展的人,这就需要你读懂当前的行业问题,如何用治理者的眼光去看待、解决这些问题。
二战考试前一天,状态非常差(第一年心态很好),晚上三点才睡着,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看到政治第一个选择题就有点懵,不过还是坚持答完。中午去北大图书馆趴了一会,看到周围都是北大学生,自己在心里很逗逼地默念:“请学霸们赐予我力量吧!”念完之后睡了一会,状态好了很多,就去考英语了。考专业课前一天晚上睡得比较好,因为实在是太困了,第二天考专业发现今年题型好奇怪,但是之前也有关注过,所以不是很难。出了考场之后非常兴奋(两年都是如此),整个人跟打了鸡血一样。
三、书单
先说一句,我认为基础书目只是当做考试工具书,稍微读几本比较基础的就可以,不必太多。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一些传播学经典书籍,比如说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历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名著,能让你对这个专业有更深的了解,相对而言也不那么枯燥。(不过初期看进阶书目可能会有难度,可以在初试之后大量阅读。)
基础书目
《新闻理论十讲》《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2(3、4、5、6)》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
《传播学概论》《舆论学概论》许静
《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新闻传播学热点80讲》传播小王子
《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9辑
《传播学精编》杨奕、何伟佳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时评写作十讲》《快时代 慢思考》《时评中国》《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曹林
《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
《广告学教程》倪宁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段鹏
《媒介经营与管理》《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应用》谢新洲
进阶书目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
这一本书是准备复试时看的,作者在上世纪70年代就预言了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工业社会转变成以信息生产为中心的时代,对我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包括共享经济、o2o以及社交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有很大帮助。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译
女神吴靖老师翻译的书啦,依旧很难读。书中涉及到了媒介研究最为核心的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利用文本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社会的结构啦,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可以帮助分析一张海报、一部电影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众声喧哗》《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胡泳著
关于黑客的那本书是胡泳老师几十年前写的,那时候他就预言了未来我们会在网络上办公学习、逛商场、订餐等,实在是很有远见。追溯了黑客概念的缘起,从蒂姆•伯纳斯•李到比尔•盖茨,再到乔布斯的故事中,讲述黑客是如何从网络世界的自由倡导者变成了被商业利益制约的“窃贼”。
《数字化生存》《未来是湿的》《另一个地球》胡泳译
《创意传播管理》陈刚
这本书其实可以结合陈刚老师的论文来读。他提出的发展广告学、创意传播管理啦,都是在数字化时代,引领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如果你自己今后想去做数字营销之类的工作,这本书能够给你很大的启发。
《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
大概介绍了美国广告的起源,吉普赛人挑着从外地运来的货物,给当地人带来关于东方富饶的幻想。广告的存在,就是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之类的。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毛泽东传》特里尔
《邓小平传》傅高义
《西行漫记》(《红星闪闪照中国》)埃德加•斯诺
这三本我是当作小说来读的,很有意思。三本书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传媒体制的起源有很大帮助。
《传播政治经济学》《信息拜物教》《传播理论史》丹•席勒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赫伯特•席勒
这四本是传播政治经济学读物,北大2017年的初试题目就有涉及。大体的观点就是,西方传媒所鼓吹的“自由民主”其实也是受制于政治经济的力量,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公司通过海外扩张,将消费主义价值观植入其他国家,从而带来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危机。
《对空言说》(《交流的无奈》)约翰•彼得斯
这本书就读了前面一点,通过描写苏格拉底和孔子对于口语媒介的推崇,论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人与人之间不能做到完全的心灵相通。
《传播学史》罗杰斯
看了两遍,对于经验学派的起源有了一定了解。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分清楚了帕克、杜威、米德和库利四个人,顺便八卦一下拉扎斯菲尔德和赖特的关系。
《传播学简史》阿芒•马特拉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这本书真的超棒!当我们在鼓吹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却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由于殖民地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到发达国家的资源掠夺,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也处于劣势地位。它让我们分析当前反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对西方国际媒体回避该类议程报道的反思。
《制造共识》乔姆斯基
《规训与惩罚》福柯
《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
《别对我撒谎》约翰•皮尔格
收录了24篇特稿,涉及的事件包括纳粹集中营、广岛核辐射、美国殡葬黑幕以及越南战争等,这些记者冒着政治上的迫害,前往被建制派媒体“遗忘”的新闻发生地,为公众带来真相。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1984》《动物庄园》奥威尔
以上三本书又一次颠覆我的世界观,看完你会思考集体主义到的意味着什么。
《公共舆论》李普曼
《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哈贝马斯
《历史的终结》福山
《叫魂:19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
这本书其实对于我们分析舆论的形成、谣言的传播有很大帮助。讲的是清朝一个剪辫子的案件,是如何传到皇帝的耳中,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妖术大恐慌的。
《李普曼传》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精神、消费社会的特点都蛮有帮助的,看看美国人是如何将赚钱变成一个伟大崇高的事业。
《清教徒的礼物》
这曾是罗辑思维店里面推荐的读物,大概讲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
段永朝老师前几年在北大讲课的时候,将课堂实录和学生发言整理成文字版,里面涉及到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这本书里面其实有很多相关参考书籍,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书单来拓展阅读。
畅销书籍:
《必然》《失控》凯文•凯利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
《智能时代》吴军
《网红经济》袁国宝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自私的基因》道金斯
《思考:快与慢》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看见》柴静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
《三体》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成功经验分享我也算是逆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北京大学世界史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