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管理类联考的小经验

时间:2020-03-15 18:45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先自报家门,本人考过两次,18年220,19年237(157+80,很遗憾英语不够给力,本来想着在90附近的),都是在职。第一年报的mpacc(非人大),第二年报的人大的mba。刚复试完,分享经验积攒人品。

一、一点经验

(一)“考研人”

这一称谓是从公众号上看来的,那篇文章把考研过程写的十分悲壮,我觉得十分可笑。别喝太多鸡汤,出发之前就要想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内心要强大。特别是在职的考生,上班真的很幸苦,晚上复习更辛苦。

但是,如果非要说“考研人”这个群体有什么特征的话,我觉得是“缺乏理性”,比如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论:

1、“今年考研人数超1000万”

这个谣言是17年底的,当时在很多考研群里传的沸沸扬扬,到处都是吓得慌慌张张哆哆嗦嗦的人。其实我很好奇,请问今年是1000万考还是2000万对你有什么影响?既然决定启程,走的辛苦就要克服。别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后路留着。“考不上就去找工作”,你以为职场那么好混?你以为你考不上就能找到工作?真的别想的太美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把所有和这种群体的社交软件都删了,我也看过很多经验贴有建议叫“多和研友交流”。但是个人觉得,这个环节只在你设立目标的时候非常有作用,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花一周的时间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定好目标,然后就沉下来自己上路。少听流言蜚语,少费无聊精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某某学校好不好”“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怎么样、排名多少”

这一类问题特别愚蠢,你应该问“以我的实力,能不能上某某学校”、“对于我的目标,就读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怎么能帮到我”。就像买股票,是要找到被低估的那一支。以自己的目标为核心,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石,重点参考目标学校前几年的录取情况,以决定报考哪个学校,而非是将“好不好”“排多少”做为设立目标的决定因素。

3、“上岸”

我特别不喜欢这个说法,大有一种到了一个“安全的可以舒舒服服睡两年的地方”的感觉,就和当年刚高考完了那种感觉一样。我觉得就是这种思想毁了我的本科,所以这一条也是勉励自己而写。
学历这个东西,没有多么沉甸甸,它只能在简历初筛的时候帮到你,你人生剩余的几十年(或者百余年),都要自己努力混的,特别是在学校的这几年。
有个小故事,我们总行(不算大的股份制总行)在招聘的时候,简历初筛什么都不看,只是简单通知“北清人央”四个学校的报名人员来复试,但真的上岗了以后,混的好不好全看自己,就与学历无关了。

(二)“该报谁的班”

个人觉得,如果你很有钱而且很有时间的话,报个培训班入入门挺好的。但是我没报过,也没听过谁的视频。而且培训班这个东西,顶多带你入个门,学不学的会、能考多高,还是要看自己,和哪个培训班没有关系。

(三)“复习时间”

我两次考研都是九月开始复习的。我看到很多培训班怂恿说从二月开始复习,真的没必要,其实这也是管理类联考设置的初衷。特别是对于在校考mpacc的小盆友们,这两年很多学校初试的分数线都不高(不过今年人大mpacc的分数线还是很惊人的,这个充分要看你报考的学校是看重初试还是复试),但是复试的竞争真的很激烈。暑假期间,不如学学专业课,考考注会,对你更有帮助,没必要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复习联考上。

(四)“套路”

很多辅导书上都会告诉你,联考是有套路的,有一些不读题就能知道答案的“小聪明”。对于目标是上国家线的童鞋们,这些套路是有作用的,因为如果题目本身不会的话,能撞对就撞对。但是对于冲刺240+的童鞋们,真的不要相信,这两年联考反套路的倾向非常明显,套路出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错的。

(五)“水区”

联考这一类的卷,都是学校所在省考试中心统一判的。所以对于报考同一所学校的人来说,判卷的尺度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水不水的问题。同时,联考的分数一旦跨省比较就失去了意义(譬如19年某省出现大片270的考生,写作判的太水)。

(六)GMAT

大约在13、14年,联考的出题风格、考察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年很多题都是GMAT翻译、小初高奥数题、高考数学题等直接拿过来的,但是这几年风格变化很大。但是GMAT的核心精髓“批判性逻辑思维”这两年应用考察的更重了(这也是我不喜欢培训班的原因,因为他们大部分还停留在前几年那个思路),特别是数学的充分性条件判断。

二、具体科目

个人认为数学和逻辑复习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扫盲,初学基本知识点;

第二阶段:做真题,反思错误,摸索规律;

第三阶段:反复研究近三年真题,复习上一阶段自己摸索的规律,做模拟题暖手。

(一)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都是扫盲,学习基础的知识点。数学我看的是上海交大出版的一个朱姓老师写的书。当然,吕建纲的写的也很好。逻辑我看的是赵鑫全的书,老吕的逻辑当然也很好。但是赵鑫全的书要看一半丢一半,他形式那部分尚可,非形式部分的思路真的很差。

(二)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都是真题,而且应该是三个阶段里下最大力气的阶段。管理类联考考了很多年,因此真题很多(早年还有10月的)。建议将去年的真题留下,其他的要反复做,记录错题(我是用word做的类似错题本的东西),要摸索自己的规律,生疏的、错误的要反复做,反复总结经验。而且一定要注意卡时间,考场上时间一定是不够用的,一定要练习掌握时间的能力。对于很多做了很长时间的题,要等同于错题看待,思考如何加快速度。这一阶段逻辑建议看陈慕泽的书,对于逻辑想要提升的童鞋,这本书一定要仔细看,不仅仅是因为陈老师原来是出题人,更多是这本书里有很多真知灼见。

这一阶段可以上写作了。写作是联考的压舱石,一般有两个误区。一个是不写,考场上真的看见很多不写的考生,千万不要不动笔,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第二是很多人总误以为写作是个加分项,因此在文章结构上、选题立意上总想写出朵花来。真的没这个必要,写作这个项目,不是拿高分的项目,是撞大运的项目。除非你能确保自己的字迹非常工整、文字能力特别强悍、碰到极其认真的判卷老师(学生),同时能恰好压中最核心的立意,否则不要轻易尝试创新。写作一定要写“死”(特别是大作文),写成八股文,不要让他作“幺蛾子”。写作推荐田然的书,吕建纲的也还行。写作一定要动手写,要确保考前自己完完整整的认认真真的写过十套以上的大小作文(去找真题答题卡电子版,打印店A3打印出来)。同时还有一个小提醒,近几年真题小作文逻辑漏洞的角度很多参考书上都不准;或者是找对了点,论述的不对,建议大家一定要往前连买好几年高教出的大纲,以大纲后面的真题答案为准。

(三)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是反复研究近三年真题,同时看自己上一阶段自己总结的经验,反复揣摩真题的出题方法,查漏补缺。同时可以做一些模拟题,不要让计算生疏了。有很多人喜欢用这些模拟题追逐所谓“模考”,而且基础打的乱七八糟就开始“模考”,个人觉得90%的模考题出的和真题边都不沾(但是不可否认剩下10%确实有压中真题的),可以用模考题锻炼自己的临场反映能力,但是没必要把最后的分数太当回事。这一类题,数学推荐王诚的那本蓝色的模拟题(云图什么的),逻辑推荐陈慕泽的那本练习题书,写作推荐田然的那本黄色的模拟题。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一点管理类联考的小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一站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万字超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