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大考研初试经验帖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李玉新,人大文院15级的本科生,报考现当代文学,一战初试369。初试排名第八,其实成绩相对不算突出,能进复试也许纯属侥幸。但经过一年的学习,至少对人大现当代考研有了些初步的认识,故撰文分享。
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一个常见的比喻是,“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考研之初,收集资料一方面是为了深化对考研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减少无用功。首先是他人的经验帖,包括但并不限于考研帮论坛、知乎、微信公号、各路辅导机构建立的聊天群。在综合阅读五六个人的经验帖后,自然能形成对考研的初步认识,不至于过分慌张。不过,请允许我的一个诛心之论,许多经验帖不过是为了卖资料(也许我也不例外),所以会出现过强的自我塑造,遮蔽一部分事实(比如自己其实是二战)。生而为人,我们只在细微处存在差别,神化往往只是欺骗的开始,不必被吓倒。
除了经验帖,他人整理的资料确实有一定价值。回想考研之路,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电子版笔记确实给了我很大帮助,直接在课本基础上对照笔记进行修改,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至于现当代专业课,最好还是自己梳理框架,加深认识,当然参考一下他人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这些具体在后面讲。总之资料是死的,高价购买资料或辅导只能买到心理安慰,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考上。
二、心态问题
这些年来,人大的现当代确实比较难,考上的也主要是二战甚至三战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次成功是不可能的,努力和一点好运是成功的秘诀。
我是一个相当懒散的人,大学以后没怎么认真学过习,对课程的态度非常任性。但我很喜欢现当代,当代文学史是我为数不多的得四点零的课程。我最后学分绩3.34,连学院保研的基础线都没过,裸考六级,也只得了两三百分。甚至有些严重的抑郁症状,怀抱虚无,从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意义。
对学术的部分向往和对本科直接就业的恐惧,使我选择了考研。我很感谢自己,这真的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最明显的是六级成绩,考研中我顺便考了六级,得分550,阅读只扣了十几分。更深刻的是人生态度,初试过后,我烫了头发,打了耳洞,焕然一新。在这样一段漫长而枯燥的时间中,我像一个濒临死亡的绝症患者,开始怀恋那些被我忽略的生活的美好。所以我希望大家明白,考研在结果之外有同样大的价值。
考研中心态一定要放平,绷得俞紧俞容易断。在我认识的两个研究生师姐中,一个考了三年,一个考了三个月。我问三个月师姐的复习计划,她表示自己根本没有计划,选择考研都是因为没拿到offer,甚至经常午睡还被研友嫌弃。运气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我觉得还是她那种浑然天成的拙朴状态起了很大作用。研友互持自然是明智的选择,但也因人而异;不管是否一起自习,每天都应该有段时间相互交流,排遣苦闷。说到排遣苦闷,这点真的很重要,我考研期间就仓促粉了新垣结衣,顺带给经常坐在自己旁边的“图书馆少女”写诗。你必须学会调动自己这台机器的情绪。
自习最好不带手机,但不要和外界隔绝,错过很多重要信息。
另外,别总以为人大本院就能获得多少优待。去年文院就有两三个考现当代的,结果一个没进复试,以前也有进了复试却被刷掉的情况。
三、具体学科
英语
我英语76分。在本科课程中,曾有位老师坦言,专业课如果不是太好或太差,阅卷老师一般会给115上下,所以政治和英语一定要在70分上下。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本科差一点的考生政治英语一般会比较差,主要靠专业课提分,本科好一点的同学正相反。我那位三战的师姐前两次就是因为政治英语没过线惨败的。所以大家对政治英语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
我高考英语144,基础是有的,但经过大学的荒废,大三的六级裸考也就二百多分。我对自己情况的分析是,语法语感都是有的,但是单词差劲,所以我复习的重点其实在单词。大家不要盲从我以下的经验,每个人的英语基础是不同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基础来定制计划比较好。
英语是我复习最早的学科。大约在去年三四月份左右,我开始使用墨墨背单词APP。这款应用的特点是根据人记忆的特点滚动复习单词,陌生或忘记的单词会重复出现。到后期会出现大量的复习单词,复习量大,但却能在滚动复习中保证单词的准确记忆。在我复习最刻苦的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在睡前背两三百单词,有时甚至到一点钟。这种复习一定要注意质量,考研英语阅读最容易考察单词的偏门意,所以我一般会记忆出现单词的所有意思。同时注意方法,不要仅靠重复记忆,最好能用联想帮助记忆。
在单词背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做阅读真题,这样才有效果。我做得比较晚,大约在九十月份才开始作题,也就是墨墨上还剩下一千多单词还没背的时候。推荐大家看唐迟的英语阅读。特别是基础部分的讲解,先看题目后阅读原文,然后看一段原文做一道题的方法极大提高了我的正确率。推荐大家看完基础部分后即边做真题边看唐迟对题目的讲解。在这之前,大家最好先做一整套近年的英语真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估量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再做打算。值得注意的是,考研英语阅读的单词会最大程度地接近上一年阅读中的单词,APP和单词书也都是根据最近的阅读考试编写的,所以直接做零几年的题会觉得很难。我开始比较晚,到后来真题只做到11年,接近考试内心完全崩溃,根本做不下题去。到了考场上才发现英语阅读原来那么简单,忽然对整场考试有了信心,专业课也才考了差不多。
作文是相当重要的,我暑假就开始背作文了,可惜没坚持下去,最后作文全靠临场发挥。以为自己能上八十的我,和英语阅读全对的舍友(他高考还是市状元),最后都只考了76,可见作文和翻译的重要性。我用的是王江涛的作文书,大家最好大作文和小作文各背十篇,然后根据不同话题整理出属于自己的模板,临场套路即可。
政治
关注肖秀荣的微博和微信公号,找找时间安排,跟着他复习就行,具体我就懒得说了。不过,肖的安排肯定是给政治最多时间的,自己合理偷懒即可,要给专业课和英语足够的时间安排。我是认真看了肖最厚的那本书,看完之后先做了一遍一千题,错题到大书中标示不熟悉的知识点,然后第二遍过大书只看错题划出的知识点,再做一遍一千题中的错题,但最后错题好像没做完,后期内心崩溃,肖八只做了两套的选择题,肖四只背了不到一套卷子的大题,万幸最后坑蒙拐骗还是得了60分。所以绝境中坚持做下去真的很重要!此外,风中劲草的选择也可以做做,据说效果很好,不过我没时间了。
其实考研总是有一段时间是最努力最认真的。这段时间一般是在一开始,越往后可能越懈怠。所以一定要发挥这段时间的最大价值,打好基础。像我最后半个月厌学基本没复习,也能侥幸考个说得过去的成绩。
在复习政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毛和our party为什么那么强?就是因为爱开会,爱做计划,爱搞理论,所以考研一定要多做计划,多搞调整,多实事求是。
文学基础
大家注意,专业课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我犯下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拼命整理最全的名词解释,然后试图背过每个点。这样吃力不讨好,我最后崩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这上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的《琵琶记》、崇高、意图谬误、荒诞派戏剧都不太会,是瞎编多一点,大题选的是“胡适的白话诗观念述评,路遥,启蒙文学史意义和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其中普鲁斯特全靠大二时课程论文的模糊记忆,最后120分。这说明老师们对点扣得没那么严,差不多就行(至少今年是这样)。
文学基础大题一般是八选四,所以我放弃了较难的文学理论大题只看了自己整理搜集的名词解释。大家也可以酌情放弃一科的大题。外国文学史我用的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看得相当仔细,把搜集到的电子笔记整理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全的程度,也看了有两遍,最后背大题背到崩溃。大家多看看真题就会发现大题常考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文艺复兴等,但有时候会有比较偏门的比如普鲁斯特、布莱希特。古代文学史我用的袁行霈版本,可惜在整理和背名词解释上花了太多时间,最后连一遍都没看完,只读到宋代,极差。
18年的某篇经验帖对文学基础重要考点的分析,比较到位,大家可以参考。
现当代
谨记,这是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有难度的一科。
首先是基础知识,必须足够牢固。我使用的是钱理群和洪子诚的两本教材,每本大约复习过三遍,并没有使用其他的补充教材,主要通过搜集的名词解释等查漏补缺。我个人觉得教材吃透这两本书就足够了。像今年的“朱自清诗学贡献”,我答题时毫无头绪,到准备复试时才发现钱理群教材上至少提到过两次朱自清诗学方面的成绩。但吃透并不是要你背书,而是要融会贯通,对一切文学现象、作品背后的逻辑有所观察。我建议大家每本书至少过三遍,第一遍十分精细地阅读,透过文本观察教材编写的逻辑,在课本上有所勾画即可。第二遍则是根据第一遍的逻辑观察整理出框架,以帮助记忆为宜。我使用的软件是mindmaster,制作和修改等都比较方便。
以当代文学史为例,我首先整理不同时间段的概览,然后根据不同文类梳理整个五十年的变化。
这种框架不是对课本亦步亦趋的精简,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从你自己出发的逻辑进行重构。如上图,我对1949-1966的概括是——这一段时间就是意识形态对文学标准的重新建构。这样一套自己整理的框架既方便观看,也利于记忆。第三遍就可以直接从这套框架出发去反观课本。如果还有第四遍,最好再认真看一次课本,查漏补缺。
然后是作品的阅读。我在五六月份直到大四开学,一直都会抽出一些空闲时间阅读作品。建议大家最好根据第一遍阅读的进度挑选作品进行阅读,加深对教材的印象。单纯的教材记忆是死板无生命的,而作品中的那些故事和风格能给你留下恒久的印象。最后论述性的大题可能都要从中寻找灵感。对我个人来说,阅读作品和阅读人大文院教师们的论文是分不开的。我会优先阅读人大老师论文中提到的作品,并根据其论文笔记。其实较多谈论作品的也就是程光炜老师的论文,但主要限于当代部分。
以余华为例(这部分我笔记比较认真,大家不要完全模仿)。其实做这种论文笔记属于吃力不讨好的类型,初试复试不一定能考到,但对你的文学修养绝对是一次巨大提升。初试一定会考到的是张洁宇和杨庆祥老师的论文,今年的科幻文学、《苦闷的象征》,完全可以从两位老师的论文中找到端倪。所以大家还是优先阅读这两位老师的论文和学术专著。我统计了以下,自己一共看了66篇论文并做了笔记,疏漏在张洁宇老师,导致最后《苦闷的象征》和朱自清的诗学贡献基本不会,也就是有三十五分是完全不会的。
现当代试卷上一个名词解释分值十分,有两个以上的疏漏都会是致命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阅读论文,结合各种资料中的名词解释查漏补缺。
另一方面,虽然有三十五分完全不会,但我依然考了113分。这就是蒙的作用,尽量把你能想到的东西全都答上,或多或少总能搭上边。
再说论述题,考察的主要是你的思维。这种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像今年鲁迅关于社团的那句诡异的话,我考后查了知网,发现只有一篇小论文提过,算是比较偏的。不会不可怕,不会蒙才可怕。只要你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发散不同的思维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分其实就拿到手了。这种东西观点没有鲜明对错,只要能圆自己的话就好。而论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其实主要是在阅读老师们的论文中养成的,这是我们要着力的点。
好的,乱七八糟的说了这么多,不少废话多多包涵。我们都是普通人,别人能完成的事情,你应该也能完成。我的微信是
,如果还有问题咨询或者对资料感兴趣,欢迎联系我。但考上了别忘了请我吃饭。最后以一首诗作结,愿我们“以工作对抗人生的虚无”。
一月
在公交车上思考或打瞌睡
颠簸地驶入一本书
成为南方山坡上敏感的女人
为什么有那么多
飞过窗户的谋杀和爱情
而车厢空荡
我们多像石头沉入无人打探的水底
播音重复着或因故障终止
它比想象中残忍的父亲
宣示更多的真理
在某个固定的地点
我应该离开
许多孩子般的提问我还无法回答
但决定永远保持对死亡的恐惧
打耳钉,偶尔宿醉
走着并坚持系鞋带
2019.2.14
2019人大考研初试经验帖.pdf
(388.63 KB, 下载次数: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