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保录班”怪招还须改革研究生教育

时间:2017-07-16 17:26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考研中的“作弊”,而是录取的研究生到底愿不愿意学习,能学成什么模样,最后能得出什么学术研究成果?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报考研究生培训班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所谓“保录班”的经营之道让圈外人瞠目结舌。这些承诺学员一定能被录取的考研培训机构不但收费昂贵,最高的可达25万元,而“保录”的办法除了高中的题海战术,就是“有办法找到命题或阅卷老师来指导”,还有“对报考院校的公关”。如果说,题海战术只是黔驴技穷之下不惜误人子弟,那么动用人脉等,则难逃作弊之嫌。问题是,诡异的培训机构一直受到媒体抨击,却一直公开招生办班,未见有关方面给以任何规范或惩戒,这让人颇感费解。

  其实,要说“保录班”肆虐确有问题,那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其暧昧行径,而是每年竟然真有不少考生投其麾下,希望依托金钱、题海战术和不知真假的“疏通关系”,考上研究生。这样操弄出来的“研究生”真有能力研究吗?大学教师对于一些把四年本科当考研准备,最后取得成功的“研究生”是什么质量,历来有公论:除了考试,专业上就是“白丁”,完全缺乏后劲。因此,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考研中的“作弊”,而是录取的研究生到底愿不愿意学习,能学成什么模样,最后能得出什么学术研究成果?

  在圈外人看来,如此尖锐的提问足以让“保录班”学员脸红。实际上未必。因为许多考生本来就没有想过攀登学术研究的高峰。可以说,伴随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是研究生矢志学术的比例不断下降。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统计,在考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中,“增加就业竞争力”占比最大,达到39%。其他动机包括“暂时不想工作”,或工作后觉得生活不理想,借读研来逃避,还有简单为了“去个好点的地方”。相比之下,希望将来走学术路线的。

  从个体角度来说,“人各有志”,每个考生有自己的意愿、目标和相应安排,应该得到社会尊重,不能把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等同于考生与学术签下的“卖身契”。但从高等教育的全局来说,既然如此高比例的考生无意于学术性研究,也无能力于研究学术,而只是把应试教育从小学、中学进一步延伸到了大学,从本科延伸到了研究生,那国家花费这许多人力物力,给以专门的学历、长达三年的学制和正式学位名称“硕士”,并大规模培养,投入与产出实难匹配,不啻于一种浪费!

  如果这一推理能够成立,那么国家即便因为社会有需求,仍然需要保持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应该减少财政开支,让研究生承担更多的“培养成本”。这里之所以打上引号,因为在读研只为找个生活悠闲的好地方或待遇优渥的好工作的情况下,“培养”本身早也名存实亡。既然考生为“保录”而心甘情愿掏出20余万,那还有什么必要用纳税人的钱来支付研究生教育的大部分开支?这里唯一可能让人不安的是,那些没钱支付高昂学费的寒门子弟难免遭遇误伤。为此,笔者有个大胆的设想,不如更进一步,像其他国家一样,将研究生阶段降格为学制一年的过渡阶段,纳税人的钱可以用到更有价值的事项上,研究生本人也可以少蹉跎两年岁月,早日走出啃老防空洞,投身自主自强的生活之中。 (顾骏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破解“保录班”怪招还须改革研究生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2015年考研英语语法备考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