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研究生教育的理想生态

时间:2017-07-16 17:32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这场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绕不开两个字矛盾。
    
    调查历时两周。探访誓为梦想一搏的考研族,倾听研究生的空虚迷茫,体味导师“没时间导”的无奈和“导了也白导”的失落,矛盾的冲撞无处不在理想和现实有落差、导师和学生有隔阂。甚至,身处“宽松”的环境,又对“不健全的机制”满腹牢骚。
    
    每一方都有抱怨,又都有无奈。对于研究生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众说纷纭。但应该归咎于谁,却难以简单定论。
    
    本报记者对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袁本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几大矛盾如何化解?
    
    矛盾一:现实诉求冲击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如何“接招”?
    
    “读研,为何而来,又能带来什么?”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薪酬、更畅通的发展渠道,还有那改变自我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追求。然而,这些现实诉求和现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没有矛盾?
    
    袁:层次更高、掌握专业技能更系统、更精深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然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但如果学生读研仅仅期待“混文凭”,而不愿意为高深学问付出艰辛努力,那么好工作、高薪酬自然也就不会垂青于他。用人单位越来越理性,他们会用更加专业的眼光挑选人才,而不是仅看一纸文凭。
    
    洪:无论目的怎样,有一条,仅靠研究生学位就要解决人生发展的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换言之,如果为了更高学问而来,研究生教育仅是奠定一个基础;如果为了就业而来,即便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也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台阶;如果为了个人的涵养而来,研究生经历只是漫漫修炼长河中的一段。任何人,企图将研究生教育等同于职业的立马成功,存有“鹞子大翻身”的幻想,都需要回到现实中来。
    
    矛盾二:期待和失落,研究生课程设置该遵循什么?

    “令人向往的研讨启发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和本科同样模式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记",讲完记完,一哄而散。”重复本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让很多研究生吐槽“生活无聊、学术无增益”。而不少导师认为,“很多学生根基不牢,要从头夯实基础。”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究竟应该遵循什么?学生的期待、导师的无奈透露出什么矛盾焦点?
    
    袁:研究生与本科生最重要的教学区别就体现在“研究性”上。学生期待与导师无奈的矛盾焦点既反映了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师资队伍水准亟待提升,也反映了其生源质量堪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系统的质量评估与监督保障机制,对学生和培养单位都应该实行淘汰制。
    
    储:课程设置问题的背后有管理体制问题。“外行管理”是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面临的无奈很多必修课、选修课由行政部门设置,而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设置。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立专业的课程设置委员会,给身处其中的导师、研究生更大自主权。
    
    矛盾三:研究生抱怨、导师无奈,“放养”究竟是谁的责任?
    
    研究生抱怨导师“放养”,导师抱怨研究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精神”。还有的研究生说,“硕士三年,没有获得学术指导,还要承担充电话费、送材料、接孩子等琐事。”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构怎样的学术关系乃至师生关系?
    
    储:“放养”的责任并不在某个导师或学生身上,而在于导师被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标准“绑架”,学生被只认学历的社会氛围“裹挟”。更重要的是,现行研究生教育缺乏健康的培养规范,怎么收学生、指导学生、评价学生,被简单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论文评价代替。我曾经在一个研究生导师的培训班上讲,叶企孙教授会亲自面试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布置书目。要知道,通过这种“大成本”的培养方式,23个受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有9个是他的学生,4个是他学生的学生。所以,理想中导师和学生的学术关系就是导师、学生遵循健康的培养规范,以专业方向为行为准则,而不必对不合理的行政评价、成本核算加以逢迎。
    
    矛盾四:一纸毕业论文能否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

    
    “宁愿带学生,也不愿上课。因为与科研、上课比,带学生更轻松”不少导师如是选择。“老师管这么严干什么?我将来又不搞学术”众多研究生如此抱怨。
    
    享受挥霍青春的“无聊”,乐见令人痛心的“轻松”,导师和研究生为何在这个问题上“一拍即合”?一纸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能否承载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任?
    
    储:别说学生,就连很多老师都没有经历严谨的学术规范培养,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解决这个问题应先从评价机制入手,建立学科专业的评价委员会,评价导师不只简单看课题数,评价学生不只看文章量,而是从学科属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评估,让他们都不再被“外行评价”所捆绑。
    
    袁: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但毫无疑问,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集中最核心的体现,导师则是第一责任人,在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审阅、答辩等阶段,导师都应给予系统指导和把关。同时,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检,对不合格培养单位实行领导约谈制度,实行论文盲审制度等举措也至关重要。(记者:邓晖)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四问研究生教育的理想生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理性对待“考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