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的历史,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算起。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在国内,《读者》等杂志将其发扬光大,网络推波助澜,一打开微博、QQ空间、朋友圈,有汉字的地方就有它。
考研大军心灵鸡汤也一直没少喝。编辑们每次做读者调研,读者最喜欢的始终是“故事”栏目——看考研过来人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圆梦考研,励志、感人、有力量,看完像喝了一打红牛。
诚然,考研是场持久战,周期至少半年,考生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去复习,这对意志是一种考验,稍加松懈就容易半途而废,所以要多给自己打气。无论你用崇高的理想欺骗自己,还是用残酷的现实逼迫自己,抑或用爱情的动力刺激自己,心灵鸡汤似乎都是必须的。
但是,我们也会有一点点担心。因为心灵鸡汤能给你的,基本上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励志故事的惯用套路是,主人公苦大仇深复习过程坎坷,犹如身处韩剧,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研成功,完成梦想,故事结束。你很难无法期待其中有实质性的指导,它能给的只有精神上的东西:坚持不懈地努力吧,你会和我一样获得成功!人生经历不能复制,就算励志故事主人公的经历99%和你相似,那1%的不同也极有可能将你俩引至不同的方向。说更直白一点,就像琼瑶的小说,再动人,那也是别人的故事,于你的爱情没有作用,照搬死路一条。
事实上,你的“志”不够“励”,比如动力不足、复习出现瓶颈、烦躁……不是单纯的精神层面的事儿。动力不足,是根本没真正弄清楚,自己该不该考研、为什么要考研;复习出现瓶颈,是复习策略出问题,或根本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自然反应;觉得自己状态不佳、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说不定是目标根本就不合理;没有毅力学下去,是因为根本做计划或者没有真的想把计划执行下去……
看到了吧,不是精神层面,而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从备考伊始,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问题,就像鞋里的沙子,开始不觉得,走了几个月,硌脚了。以为是自己的后劲不足,想喝鸡汤大补。可是,你励志不励志,问题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还剩不到100天,不管有多少问题,都是时候解决了。你需要的不是心灵鸡汤告诉你你能行,而是告诉你,怎样能行的方法——虽然,它们不如鸡汤美味,不如励志故事生动好看,但良药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