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历时一年之久的考研之路终于告一段落,是时候静下心来总结一下自己这一年来的经验了。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本科就读于南京的一所一本工科院校,但所学专业是文科。上大学之初,我就对自己的本科学校极不满意。首先,它是“双非”,远远不能符合自己原先的期望。哪怕现在评上了“双一流”,也不禁让人有“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其次,它是一所工科院校,人文气息极为淡薄,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差甚远。由于种种原因,大一一整年,自己都非常迷茫,根本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既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基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
那么,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考研的呢?事情还要从大一下学期末的一个晚上说起。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一年来的经历,颇有青春虚度、一事无成的感慨。朦朦胧胧之间,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自己非常喜欢读书,上大学一年来,几乎天天泡图书馆,既然如此,以后为什么不去做研究呢?如果要做研究的话,那该研究什么呢?脑子里又是灵光一闪:自己读的书大多是历史类的书籍,而且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历史,既然如此,以后为什么不去研究历史呢?要研究历史,就必须考历史专业的研究生,那么,应该考哪里呢?接着想到,南京大学离自己的本科院校很近,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南大的历史专业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考南大呢?就这样,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道路——考南大的研究生,以后研究历史。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以说,我的“初心”,就是在那天晚上确定下来的,一直到现在,未曾改变。
上大二以后,我就经常去南大听讲座。不得不说,南大的讲座资源确实是非常丰富的,前来演讲的著名学者多如过江之鲫。前两天看见一个新闻,白岩松去内蒙的一个普通高校做讲座的时候感慨,北大一个星期的活动可以比得上那里十年。我想,普通学校和名校的差别可能就在这里吧。当普通学校的学生还在吃力地啃一些名著的时候,名校的学生早就在跟那些名著的作者谈笑风生了。名校学生的眼界、胸襟、气度,就是在与那些最优秀的人物的交流中培养出来的。好了,言归正传。几年下来,我听了不少讲座,也见到了不少学界大牛,比如 桑兵、罗志田、茅海建、许纪霖、杨念群、王汎森、王建朗、张海鹏等等。当然,他们的讲座大多比较高深,我往往只能是“外行看热闹”,不过,“热闹”看多了,也多少可以看出一些“门道”出来。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从这些讲座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受到一种学术氛围的熏陶,让自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学术的魅力所在。除了这些大牛之外,我还听过不少历史学院老师的讲座,比如听张宪文老师讲自己的研究经历,听陈谦平老师讲南海九段线,听申晓云老师讲学衡派,听刘相平老师讲台湾问题,听李恭忠老师讲孙中山,听孙扬老师讲香港问题等等。通过听老师们的讲座,我对历史学院有了大致的了解。面试的时候,有位老师说,“看来你早就潜入我们学校了”,可谓确论(哈哈)。
我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的。就在学校的考研教室里复习。由于自己比较贪睡,所以每天快八点才起床,八点半才去考研教室。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晚上十点半回寝室。感觉这个作息规律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经常看到新闻报道有一些考研的同学凌晨五点就起床,半夜十二点还不睡觉,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不过呢,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了,“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考研毕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还是要以提高效率为主,如果为了延长学习时间而大大地牺牲效率,那就太不值得了。
由于南大的中国近代史专业考试范围比较窄,只考近代史,连古代史都不用考,所以我就只看了中国近代史。(不得不说,南大的考试范围还是非常人性化的。每当被近代史整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就在想那些考全国统考要复习十一本书的战友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啊)我用的教材主要有四本:中华书局李侃的《中国近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陈廷湘的《中国现代史》,以及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近代史头绪繁多,纷乱复杂,几本教材对照着读更有助于理清线索。参考资料主要用的长孙博的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南大今年没有给出参考书目,往年的参考书中有一本《中国近代史研究导引》,这本书主要是摘录名家论文而成,每一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南大历年真题有许多都出自这里面,必须重视。除此之外,我还向南大的一位研究生学长购买了一份考研笔记。不得不说,学长的笔记对我帮助甚大,在这里向学长表示最深挚的谢意!在学长笔记的基础之上,我又参考大量论文和专著,重新制作了一份十五万字的笔记。对笔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contact:贰柒玖叁柒肆捌捌壹叁。南大的题目跟学术联系得极为紧密,题目的答案在书上是完全找不到的,必须要从论文和专著中去寻找。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以说,要想考南大,必须“读千篇论文而后做题”。读完论文之后,还要自己组织答案,用严谨的逻辑表述出来。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英语我主要用的是张剑的历年真题,还看了何凯文的授课视频,不过我没有报班,因为觉得报班太贵,而且集中上课不自由,视频是花三十块钱买来的。何凯文的讲解还是很清楚的,尤其是他讲的阅读和作文,让人听了有醍醐灌顶之感。复习英语必须要重视历年真题,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出题的套路是不变的,只有让自己的思维与出题人的思维一致,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把历年真题做了五遍。前两遍做的时候错得惨不忍睹,让我怀疑自己的智商。做三遍四遍的时候错误逐渐减少,做到第五遍的时候就基本把套路摸清了。考前要注意多背作文。我买了两本作文书,一本王江涛的,一本何凯文的,两本对照看,择其善者而从之。
政治不用说,肯定是用的肖秀荣。今年肖秀荣的四套卷押得特别准,五道大题基本都押中了,简直不可思议。当然啦,考研政治界“文人相轻”的现象特别典型,肖老爷子和文都的蒋胖子在考前还打了一场口水仗,双方都说对方抄袭。其实呢,考研政治是特别关注热点问题的,每年的热点问题就那么几个,你猜得中,我猜得中,大家都猜得中,并没有说谁抄袭谁。在政治中,多选题特别重要。我觉得,要想做好多选题,必须对教材特别熟悉。因为往往是这样,在考研政治多选题四个选项中,如果有三个选项来自课本,其中一个课本上没有,要是按照逻辑推断,那一个课本上没有的选项也可以选,但事实上,课本上没有的选项,十有八九是不能选的。所以呢,做多选题,有时候还就不能用逻辑,一切要以教材为纲。当然,如果某个选项与题干不符,那即使它在课本上出现了,也不能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肖秀荣的一千题和肖四、肖八都是严格按课本出题的,可谓得考研政治之三昧。哪怕刚开始做的时候极不适应,只要坚持下去,必有所得。蒋胖子的八百题我也做过,可谓集偏、难、怪于一身,让人莫名其妙,还是不看为好吧。
现在特别流行提“精神”,有“长征精神”、“丝路精神”、“红船精神”等等。考研也可以有个“考研精神”嘛。我认为,所谓“考研精神”,就是坚定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实是我从“红船精神”里面借鉴的)。考研这条路确实很艰难,并且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成功。但是,当你因为压力太大而痛哭流涕的时候,当你因为面临困难而想要放弃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因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来自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