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duKran 于 2018-3-31 22:57 编辑
摘 要
2018年3月27日,南大商学院的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也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写经验帖了。回顾我的备考过程,决定考研是在2016年12月25日的下午6时左右,而决定考南大商学院是在2017年2月中旬,从萌生考南大的意愿至确定被拟录取为止,跨度一年零一个月多几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论坛里看了很多经验帖,受益匪浅,但令人疑惑的是国贸的经验帖远多于金融学,因此决定写一篇详细的金融学备考长文,希望能给下届的学弟学妹们予以帮助。
本文将围绕考研的几个重要的阶段来展开。第一章为动力来源和目标选择,介绍了自我评估方法和各院校各专业的情况,以便于正确选择合理目标;重点介绍了考研动机的重要性,好的动机为保持学习热情提供了持久的动力。第二章为初试备考经验,从大家最关注的专业课919经济学开始,再讲一下我个人擅长的但这次却考成渣的303数学三,然后是比英语简单很多的203日语。最后介绍政治,政治的复习一般是8月后才开始,所以现在大家应该不怎么关注。第三章为复试备考经验,介绍复试参考书目,复习重点以及面试形式等情况。第四章为我目前了解到的金融学或经济类专业的职业规划,仅供参考。
关键词:南京大学;金融学;919经济学
目 录
第1章
目标选择 1
1.1 个人情况 2
1.2 各院校专业简介 2
1.2.1 各高校对比 2
1.2.2 南大商院各专业对比 4
1.3 确定目标 6
第2章
初试备考 7
2.1 919经济学原理 7
2.1.1 学习阶段 7
2.1.2 应试技巧 13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附录A: 20
附录B: 21
第1章
目标选择
考研动机和目标院校是备考前需要明确的两件事。其中目标院校可以有多个类似的替代选择,即所谓备胎,到了9月份后视复习状况再具体确定也不迟。但是考研动机是务必明确的。以我的所见的一些例子来看,几位较早就下定决心考研的同学,他们的目标都非常坚定,动力也十分充沛,成绩也不错。而到了第二年7、8月份甚至暑假后才决定考研的同学多半是徘徊不定,方向不明,以至于到了时间后不得已随大流而选择考研,谓之动机不纯,这种情况下考研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当然有少数例外,比如本身个人能力很强,9月份后迫不得已放弃保研而转向考研的选手,如果有明确的目标,那动力也是足的。
1.1个人情况简介
我本科就读于无锡市一所普通的211高校,本科专业国贸,在大三下刚开学的2017年2月中旬正式决定备考经济类研究生,开始学习数学,至12月23日踏上考场,备考时间横跨10个多月,初试成绩:70,82,126,140,总分418.初试成绩在商学院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一。
关于基础:我的本科出身在南大录取名单中是非常一般的,但是大家看“本科出身”这个指标实际上看的是高考之前的学习基础,比如本科南大就说明高考前的语数英物化生学得不错,反映出的是天赋不错以及学习能力优秀。实际上,我从小到大语数英三门基础课一直学得不错,只是高二以后化生两门课整天挂科导致总成绩不堪入目。而经济类考研考的政治、外语、数学、经济学原理实际上考察的就是语数英基础课的能力,我从小语数都是强项,英语也还可以(六级550+),因此我认为我的语数英基础比典型的211选手应该要强一些,所以选择南大金融学也不能算是巨大的跨越。启示:自我评估时除了看到自己本科学校的平均水平还要结合自己个人的语数英基础,看是否明显强于周围同学,若是的话完全可以考虑难度高一层次的学校。
1.2各院校专业简介
本部分将简单介绍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国内各个高校金融类研究生(金融学和金融硕士项目)的情况,然后对南大商学院经济学的各个专业进行比较,可作为各位同学选择院校和专业的简单参考。
1.2.1各高校对比
国内高校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一些知名城市总有一个文理综合类高校和一个工科类高校,而这两个高校的学生也总会争“某省第一”。比如北京的北大清华,上海的复旦上交,南京的南大东南,武汉的武大华科,以前杭州的杭大和浙大。其共同特点就是,文理综合类高校校风自由而散漫,各种行政流程执行起来给人以松散之感;而工科类高校严肃而紧迫,政治觉悟高,给人以压迫感,但是对于各项指标严格执行,筛选流程也非常严格,我觉得这种氛围下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是高于文理综合高校的。所以两类高校的毕业生也很可能分别具备某种类似的特质,可以说是各有特色。
对于金融类专业,国内高校可粗略分为三个层次。
(一)清北复交(金融行业TOP4)。
清北的本科生质量显著优于复交,但是上海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复交的学生占尽地理位置优势。因此在金融行业有“清北复交”一说。
北大光华、清华经管、上交高金和安泰经管应该算是国内经管类最顶尖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有很强的就业导向。此外国内学术道路最好的地方是北大国发院,专业课难度极高,分分钟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最后,北大经院、北大汇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就是学费高了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
复旦经院的金融硕士项目是近年来比较火的一个项目,报考人数年年爆满,因此这几年不断涨学费+扩招,17年金砖分数线403,仍有200多人进入复试,其中90名录取为金融硕士,少数几十人刷掉,其他人调剂到资产评估等专硕项目。复旦同样招收学术型硕士,但是名额非常少,大多数专业只招3-4个,金融学招收5个左右,专业课极难,给分很低。17年金融学情况非常激烈,进入复试的公共课都是300+,因此我没敢选复旦的金融学。风险太大,即便有信心进入复试,但由于名额太少,第一名也不敢保证复试不被刷。结果18年复旦金融学爆冷,分数线划到370,只有两人过线,还有3个名额待调剂= =这种情况属于不可预测因素,也没必要后悔。
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声誉很高,招生要求自然也高。考的是数学一,招生目录上还写“欢迎理工科同学报考”。以18年为例,金融学不招统考生,经济学招12个,金砖招8个。高级金融学院的学硕项目也不招统考生;金砖共招95,其中统考名额21,还“根据生源情况待定”。
(二)人大(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双第一)、两财一贸(财经类强校)、南大浙大(地处长三角而学校综合实力强)、武大南开中山厦大等老牌经济学强校。
这里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后,一方面不想跑去北京那么远的地方,一方面即便距离不是问题,考清北的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而我本身有意愿留在江浙沪,因此我把择校目标主要放在复旦、交大、上财、南大、浙大五校。而武大南开中山厦大几所学校,本身经济学就很强,又有名校身份加成,只是因地域因素不作考虑。如果家乡是福建,又想留在家乡附近或去珠三角,那显然会选择厦大或中山。武大南开同理。此外听说中科大近年也招金融硕士,并且校区在上海,实习很方便,感兴趣的各位可以了解一哈。
复交财自不用说,上海地区最优生源集中地,其中复交精尖生源高于上财。浙大和南大的情况就比较尴尬,本身是TOP高校,但是经济类专业并不强势,又分别坐落于杭州南京,去上海实习还要坐高铁,属于次优选择。所以对于在上海就业意愿强烈的同学,应该以复交为第一选择,上财为第二选择,浙大、南大就属于次优选择了。但是我前面也说过,我的初心和动机并不是就业,而是真想多看几本书,因此上海对我并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然后南大是文理综合类高校,浙大是传统工科类高校,我更偏好南大的历史文化底蕴,故最后选择了南大。
(三)其他非知名财经类高校、知名高校经济学院。
如果自我评估后发现考第二层次的高校比较困难的话,还是推荐考华东师范、上外、西财、中南财经政法等较有名气或有地域优势的高校,具体选择视地域和自己的偏好而定。不管怎样,客观评估,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高校,尽量一战考上是我们的目标。
1.2.2 南大商院各专业对比
南大商学院内部规划了两个部门,称为名义上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但似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院等级的行政级别。其中经济学院招收经济学专业,管理学院招收审计、会计等专业。招收的经济类专业分为学硕和专硕两大类。学硕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9个专业,理论经济学有4个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有5个专业: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数量经济学。专硕有两个专业,分别是金融硕士和国际商务硕士。其中学硕的9个专业的初试科目均为政治、英一、数三、919经济学原理;金融专硕考英二和431金融学综合;国际商务硕士考英二和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由此看来,学硕九个专业的初试经验是无障碍共享的,本文也主要面向9个学硕专业的同学们。但是最近有同学说在金融学和金融硕士之间纠结,我在此把我知道的信息罗列一下。
(一)金融学VS金融硕士
金融硕士项目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项目,其诞生初衷应该是前几年有大量优质生源涌入各大高校经济学专业读研,而其中有学术意向的却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希望带着TOP高校金融类研究生学历+cpa等职业证书直奔就业市场的。优质生源大量涌入导致求学市场对经济类专业的需求过于旺盛。但是单单扩招金融经济学硕又没有意义,因为这批优质生源,他们并不想做学术啊= =于是催生了各大高校的金融硕士项目,即1.缩短学制——反正大家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来搞学术的,我们都心知肚明。研二不用跟导师干活,直接去实习,那就干脆缩短学制,提早法定实习时间,鼓励实习找工作。2.涨学费——反正市场需求旺盛,是时候捞一笔钱了。3.大量扩招——反正学费涨了,人数多也养得起。并且市场需求旺盛,理工科专业想转行的人也非常多,不缺生源,有扩招的条件。
以上是我关于金融硕士项目诞生过程的推测。对于广大以“名校硕士+CPA直奔就业市场”为目标且不缺钱的考生来说,金融学硕和金融硕士是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并且金融硕士项目学制短,学术要求低,能够更早踏入职场积累经验。
对于就业意愿强烈的同学来说,如果不缺钱的话,复旦经院的金融硕士项目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项目,由于统考招生人数较多,故难度没有清北交大,高分进入南大的也基本能考上复旦的金融专硕。学费2年16.8万也是市场供需作用的结果了。
就南大的金砖和金融学来说,学位质量几乎没有差别。南大金融专硕学费也只有1万/年,学制3年,和学硕基本无异。从考研难度来说,一般认为金砖的报录比比金融学低,所以更容易,但是近年来这个情况也在变化。比如2017年,南大金融学录取的最低分是375,而金砖最低分390,很显然这一年金砖比金融学更难进。2018年,复旦金砖划线390且依旧爆满,复旦金融学划线370却只有2人上线,3个名额需要靠别的专业调剂。所以说近年来金融学和金砖的两个市场已经趋于平衡了,无法保证金砖一定就比金融学好考。而从南大的情况看,金融学的专业课是919经济学,显著简单于431金融学综合,所以我当年从来没有考虑过金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选择金砖= =当然如果大家都看了我的经验帖,都去选金融学的话,那金砖就空了,分数线就低了,所以我还是觉得学硕专硕哪个好考是不一定的。史称薛定谔的金砖。
(二)学硕各专业比较
学硕招生最多的专业是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统考招生名额均为10个多一点。最少的专业貌似是世界经济,只有1个名额,经常需要从别处调剂。由于很难找到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因此我们只能看历年的报录比来估计各专业大致难度。不过事实上报录比不能反映全部问题,因为报考不同专业的考生生源结构水平不同。从论坛里往年学姐学长的经验帖来看金融学的分数一般还是最高的。
图1-1 2011年-2017年经济学院各专业报录比折线图
从图中可看出,多数专业有很明显的大小年的规律,即一年报录比高,下一年报录比就低,折返往复。近几年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的报录比均比较高。但是还是要强调一下,报录比看难度仅供参考,实际的难度高低以分数线为准。
1.3确定目标
明确了自己的考研动机,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然后了解各院校专业的难易程度,就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确定一个大致的目标了。
确定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模型Y=kt+b的参数估计的过程。Y是个人的实力,b是y轴截距,也是自己目前的基础水平,k是由动力决定的学习效率,t是时间轴。若k>0,随着时间的变化自己的实力就会增加(整天打游戏的话k是可能小于0的)。定目标的正确方法就是理性估计自己目前的b数,努力提高学习效率k,然后估计自己半年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按未来可达到的水平选择院校专业。例如我的自我评估可抽象化为:1.我的语数英基础至少能达到中流985普通学生水平(与在中流985的高中同学对比得出),2.我的动力(自己长达半年的思考+学长的激励)十分强劲持久,可以保证每天状态拉到80%以上的持久高效学习。因此我清楚自己的实力就是考南大能排名靠前稳进,考复旦金砖也能以中等成绩考上,考复旦学硕不确定因素太大,有很大风险。但是我初心是学习而非业界,所以排除专硕。此外,南大专业课数目少,压力小,复旦学硕书目多,难度大,信心不足,最终为了求稳选择了南大。在南大各专业中,我从学长那里得知学硕各专业培养情况几乎没区别,又自信能考个很靠前的高分,而社会外界对金融学的评价高于其他经济类专业。那么我自然就选择了南大金融学。再例如:普通二本同学的基础b值可能低一点,但是只要动力足够,k值够大,效率够高,也是完全能考上南大的。最后一点启示就是自我警示:如果自己基础比别人差,努力程度也不如别人,那多半是废了,请重新选择目标。(我就有位研友,基础不如我,学习效率和付出的努力也没我高,然而却不自知,最后也确实没考上。现在想想应该是动力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请大家务必理性评估自己,不要做考研大军中的炮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在做决定之初就规划用2年时间考研,这是针对难度远大于目前自己能力的高校。比如我若要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我自知一战考上概率很低,但是我规划之初就打算用两年时间吃透所有知识点。以我的资质,第一年理解不透国发院的那些参考书是很正常的,但是依旧要拉满状态看看能考多少分。第二年就是在一战基础上深入理解知识点,稳稳地二战考上。但是我没有选择考北大,主要原因还是不愿二战。一方面清楚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一战上北大国发院,另一方面即便二战上了,读研期间也很可能由于压力过大而崩溃。所以最后屈从于现实,找了个难度匹配自己能力的地方。
第2章
初试备考
初始备考过程中,我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前期:数学8时~15时;专业课15时~20时,之后回宿舍。宿舍学习环境不好,所以用朗读外语来摆脱环境的负面影响,一般为21-23时至熄灯。6+4+2=12h.
后期:数学8时~12时;政治13~15时;专业课15~20时;日语20~22时,之后回宿舍用零散时间背单词之类的。4+2+4+2=12h.
最后几天对政治极端焦虑的情况下数学被极度压缩:数学8时~10时;政治10~16时;专业课16~21时;日语21~22时。2+5+4+1=12h.
基本保证空白的全天有12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上半年还有多门课程,上课时看书效率较低;下半年基本没课,全天候复习。
初试部分先从大家最关心的专业课开始——虽然我也没想到我的专业课能拿140.其次讲一讲我比较擅长的数学部分——虽然这次考成渣了。再次简单讲一下为什么我选择日语参加初试。最后写一些政治备考的心得。重要性由高到低递减。
2.1 919经济学原理
很多前辈也说过,南大的919经济学原理在同级别高校中,知识层面的要求是最低的,只考微观宏观这两门基础的经济学,备考过程比其他高校轻松,对跨考考生十分友好。但是毕竟选拔性考试是要排名择优的,所以这种轻松只体现在学习知识的压力上,而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往年专业课最高分一般是130左右,很显然评卷时有意控制(压分)。我猜测今年是由于南大商院的数学成绩惨不忍睹,评卷老师就人为设定最高分为140.并且140有两个,我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年的140本质和前两年的130没有太大差别,都是专业课天花板的存在,表明是今年最佳的两份答卷。我考后对专业课的估分是120+,这是考虑到上限是130,而且自己评估答题情况优于平均水平(有出彩点、不平庸),所以估分120+比较合理。最后140分也证明了我对自己答题情况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专业课要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是学习知识阶段,一部分是答题技巧。答题技巧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重视。每年都有同学觉得书背得很熟了,结果出来只有100、110出头,那么很可能是答题习惯不好,答题情况一般。总之,这部分经验融合了我从前辈的经验帖中汲取的以及自己备考过程中领悟的一些东西。我会尽量写得详细,想象我自己备考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求知欲,然后尽量全面地写出我认为有用的信息。
2.1.1 学习阶段
(一)参考书目:
1.指定教材
《微观经济学》刘东、梁东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教程》沈坤荣、耿强、付文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二版;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第10版)》【美】尼克尔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配套辅导书
《(圣才考研网)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
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
在2018年以前,南大研究生院官网都是提供参考书目列表的。但是从18年开始,新政出台,研究生院官网一律不提供参考书目。但是到2018年3月为止,商学院官网还能找到参考书目。上述参考书目是我认为的最优书目。比如尼科尔森的书,官网上写的是北大9版和人大10版两本书任选一本,而我自己买的是北大9版,发现这个版本是一位北大教授的儿子还在本科阶段时翻译的,语句僵硬不通顺,我估计译者自己也读不通自己写的是什么。校对错漏百出,公式完全不对应,一看就是十年前人情时代的产物。人大10版就换译者了,显然是一位更专业的选手,至少不会是本科生。而且因为较新,应该不会出现校对错漏百出的情况。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北大11版,虽然不在参考书目列表中,但是主要内容和前几版肯定是一致的。
上面罗列的参考书目虽然有8本之多,但是历年真题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在《微》《宏》这两本书上。2012年后开始出现《西经》上的内容,这本书是前两本的补充,平均每年的分值是20分左右。微宏观的《学习指导》我没有买,但是今年考到了上面的原题,所以也应该买来看一下。《宏观习题解析》比较重要,宏观计算题基本是这上面的原题。《尼科尔森》这本书本身较难,但是考的题目基本是课后题,根据学姐学长的经验,有挑选地看一下知识点和刷课后题就够了。
(二)文献综述
前辈们的高质量经验帖是最宝贵的材料,应大量阅读经验帖去学习前辈们的复习方法和策略。
风早1992学姐(2016)认为专业课书至少要翻个七八遍,我潜意识中也一直在遵从这个理念,到考前为止微观看了7遍,宏观看了8遍。此外她不建议买鼓楼校区逸夫管理科学楼的真题;从九月份开始整理笔记,原则是每个章节按高频考点以及可能会考的知识点来整理,笔记形式是以名词解释或简答为主的真题答题形式;十月份补充《西经》的笔记;十一月刷《尼科尔森》课后题和宏观计算题;她认为《尼科尔森》课后题应有选择地、结合真题风格来刷;《宏观》的新增长模型部分只看家庭跨期选择和AK模型。
马拉松的赛跑nb学长(2016)认为复习流程应该是:1.按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程》《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顺序把三本教材看一遍,初步了解内容,每天3个小时,3个星期可以完成。2.整理笔记。方法有两种:(1)只整理重点,按照答题的方法来整理笔记,这个观点和风早学姐相同;(2)把书上所有能出题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耗时耗精力。PS.我当时没有研读透各篇经验帖,导致我更偏好第(2)种整理方法,确实花了大量时间。因此现在我个人更推荐方法(1).此外,马拉松学长认为08年前的真题和08年后的真题风格迥异,08年前的真题只作为参考,应把研究重心放在08年后的真题,这也是我后来的指导思想。最后他认为由于专业课天花板是130,因此大家应该奔着120+去考,我也是这么做的。
Epic典典(2017)即阳学长写了一篇万字干货,被我反复研究。以下罗列其经验帖中的重要观点:
1.2009年919经济学改革,参考书目和题型均大改——看到这里我果断抛弃08年及以前的真题,只研究09年及以后的真题。09-17也有9份题目,足够研究了,再多反而精力不够。
2.真题中,宏观计算题难度平稳,都是课后原题的常规题。微观不平稳,尼科尔森难度略高,而且14、17年两度脱离尼科尔森,没有出书上的原题——我认为14年确实是脱离尼科尔森,但是17、18两年的微观计算题虽然不是书上原题,但是其解题思路就是《尼科尔森》博弈定价模型中的古诺均衡,只要掌握《尼科尔森》博弈定价部分的基础知识,这两年的题目也算是常规题了。
3.介绍了16年一战的失败经验和17年二战的成功经验,认为对于二战选手来说不需要重视真题,而是花大量时间整理笔记,并从网络上扩充额外知识点。在10月中旬完成了一轮记忆,第二遍只用了半个多月。之后顺风顺水。——阳学长的笔记方法比较随心所欲,我第一遍做笔记就是参考他的方法做的。但是我并没有从网上拓宽知识点,因为后期时间比较紧,书本都不一定掌握扎实,也没时间拓宽笔记内容。
4.划了《尼科尔森》重点,这个很重要,因为这本书难度较高,但考试只考基础知识点,而学长就把这些基础知识点清晰地指出来,极大提高了复习效率。重点内容为:效应函数的运用;需求函数的推导(包括替代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的推导(包括谢泼德引理);四种市场类型的计算题;福利经济学(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包括12章全章彻底理解,还有最后几章福利经济学的计算);博弈论(全章理解,结合习题);劳动力生产要素(劳动供给函数推导);市场失灵(主要是外部性,公共产品)。——我把这些内容抄在尼科尔森内页,随时对照参考复习。
(三)个人复习经历
以上引用了三位国贸前辈的高质量经验帖中的观点,信息密度较高,大家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消化。也想告诉大家一定要仔细研读前辈的经验帖,从现在到11月甚至12月反复看,每次看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我第一次翻开《微观经济学》课本是在3月9日,翻开《宏观经济学教程》是在4月30日。每天专业课用时4小时。下面是我的专业课复习时间表:
回顾起来,我的这个复习流程偏慢。6月份期末考试周加备考JLPT,以及数学参考书选择失误浪费时间,导致后期赶进度压力较大。各位同学最好能比我的进度稍快一些,后期才能更加淡定。
(四)具体复习方法和专业课笔记
从表2-1可以看出我全程看了《微》7遍,《宏》8遍,《西经》3遍,《宏观习题解析》和《尼科尔森》《尼科尔森课后习题解析》各3遍。尴尬的是我彻底忘了还有两本《学习指导》。因为前辈们提到这两本书的不多,所以我们这届考生大多数都没看《学习指导》,最后考到原题,大家基本都不会,所以影响也不大。今年的同学们就要重视这两本书了。
复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初看书熟悉知识点构建大脑中的知识框架;第二个阶段是研究真题,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并有重点地做笔记以及进行应试性记忆。所以我针对两个阶段做了两次笔记。这也是因为我的时间充裕,并且919的参考书主要就两本且很薄,微观300页,宏观400页(实际要掌握的也只有300页左右),因此才能有时间做两份笔记。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建议像我这么做,耗时间过多且意义不大。其他书目多的专业如431,一般认为千万不能浪费时间抄书。
第一份笔记如图2-1,按照课本的顺序把要点抄了厚厚的一本。囊括了大多数知识点,相当于把所有可能考的内容强行过了一遍。当时这么做笔记目的在于集中精力,而且10万+字数的手写量,也提升了写字速度和美观程度。练字永远不嫌多。但是这是我早期复习理论不成熟时的做法,如果大家看书时不走神,效率不低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这么抄书。
图2-1抄书型笔记
做第二份笔记时我还是在A4纸上描绘框架。描画框架肯定是有好处的,像图2-2这样,能够加深对书本内容和各知识点逻辑关系的理解。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大致框架的情况下,为了高效应试备考,还是上述方法(1)的问答形式更好。即挑出考试可能出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然后想象自己在考场上作答,这样做的笔记更加精炼,背诵笔记更有目的性,在后期复习时更有用。
总之,如果时间充裕能够做两份笔记的话,我建议大家第一份笔记按图2-2这种方式在A4纸画框架,第二份笔记就应该按真题问答形式来做了。
图2-2框架版笔记
除了自己做笔记,我还从研友那里得到了风早1992学姐的笔记,由于是电子版,又是免费得到的,而且觉得手写的看不习惯,所以前期根本没有珍惜。到了11月极度焦虑的时候,再次发现了这份笔记,如获至宝,赶紧打印出来,当作材料背诵。风早学姐本科是南大的,专业课分数也很高,所以这份笔记有信誉保证。她的笔记的最大特点就是简略,并且也是按照方法(1)的问答模式整理的,非常适合后期背诵。对我来说这份笔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心理安慰,缓解焦虑感。因为到了11月我们都会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没记住,背教材大段内容又觉得很痛苦,这份笔记的出现让我迅速抓住重点,心态平和下来,有助于大局,提升其他科目效率。BTW,我全程没和风早学姐交流过,最后确定拟录取后我加了学姐好友,终于把20块钱版权费还给她了(www)。毕竟,没考上的话,也没脸去还钱= =总之在最焦虑的时候这份笔记救了我,真的非常感谢学姐。
笔记的意义:前辈们的专业课笔记参考价值大于使用价值,心理安慰价值大于知识点价值。最重要的是自己做笔记的过程。因为掌握知识、能力提升主要是在自己做笔记的过程中实现的,拿到前辈的笔记,最多就是看看他们怎么做,学习一下方法。后来背诵学姐的笔记,更多的作用就是在高分学姐的信用背书下,有一个背高分笔记的信心加成,并用以温习重点,安抚情绪,缓解焦虑,以维持正常效率的学习。我所见到的自己没做笔记而仅仅拿着前辈的笔记当圣经背诵的,最后成绩都不是很出色。
背诵原则:
1.诸如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均衡、帕累托最优、金融加速器等非常规范的名词解释必须背诵得十分熟练,能够做到①看到名词解释的瞬间迅速写下答案而不浪费时间思考;②在简答题中对题干中的专业名词迅速加以解释,争取时间组织正文语言。
2.对于问答类知识点如“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吗”以反复阅读理解为主,不必逐字逐句背诵。因为考察的是对知识掌握的综合能力,主观题即便考到原题,不见得写得和参考答案一模一样就能拿高分。我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踏踏实实把书翻了7遍以上,在临考前还是会焦虑地觉得自己什么都没记住,但一到了考场上却能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所以备考后期最大的敌人,是焦虑。
总体来说,我觉得《微观》这本书更容易理解,整本知识体系清晰成串;而《宏观》这本书不易上手,开始读时觉得模型公式较多晦涩难懂。所以《宏观》读第一遍时不应求快,而应该深刻记住各个字母含义,在脑中扎实打下Y=C+I+G等模型基础,因为宏观的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框架→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胀→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环环相扣,一开始基础不打好就举步维艰。这是我反思当时学习方法后得出的教训。
(五)计算题部分
计算题有两道,宏微观各一道,每道15分。919要想拿高分,计算题是必须做对的。因为大多数人分数都密集分布在110-120区间,这时15分一道的计算题就显得至关重要。2016年属于特例,出的题目太难,几乎没人会做,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再发生。大多数年份的计算题是常规题,大家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其实如果克服心理障碍,这些题目难度远远不如数三的难题难度大。
宏观部分的计算题非常简单,大多是课后习题中的常规题。把《宏观习题解析》(俗称小册子)刷3遍就没问题了。
微观的计算题略微棘手,因为《尼科尔森》这本书难度较高。但是前面已经列出了南大919有可能考的几个主要知识点,应对方法就是在教材上把那几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然后就对着《尼科尔森习题解析》的答案把课后题刷个几遍。我一刷是在8月16-31,用了半个月时间。二刷就花不了5天,三刷就更快了。这里重点提醒,对于博弈定价的题目,务必深刻理解。
历年计算题出处详见附录A:2009年—2018年南大919计算题小结及启示。
2.1.2 应试技巧
(一)研究真题
研究真题单纯是为了应试,取得高分。919的题型为:6个名词解释(宏微观各三题),2道计算(宏微观各一道),6道简答题(宏微观各三题)。
我的做法是在A4纸上把教材章节分块,然后把真题归类到各个部分。如《微观》分成四大部分:1.需求篇;2.供给篇;3.产品市场均衡;4.要素市场与一般均衡、社会福利。然后历年真题根据所属章节抄入各个板块。这项工作要在书本看了1-2遍之后才能做,因为一开始看真题可能都不知道出自哪章。而且强烈建议自己动手做,道理同上面的专业课笔记。学长们考的高分是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单单把资料拿来而不体验整理的过程,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何况通常来说,轻松得到的大量资料难辨重点,也不会珍惜,自己付出大量劳动得到的东西才更清楚其价值所在。
图2-3真题整理样本1
这样整理之后,高频考点章节就一目了然。举个例子,我整理宏观真题得出的结论有:
1.09-17年共9年真题,每年3名词3简答共6道宏观题,9年一共54题。这54题中,出自2-5章,即上面所说的“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框架→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胀”逻辑链中的题目一共有38题,而出自7-11章的题目只有16题。第1章和11、12章从未出题。
2.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每年至少会出一道题目,而且必然是“古典主义货币数量论”和“消费函数理论”两个知识点二选一。其中古典二分法、剑桥方程式、货币中性这些名词都可以归为前者;而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理论都可以归为后者。一顿分析后我们知道这一章节18年考的概率很高(从历史记录看是100%考),并且我们应对方法就是准备两篇简答题答案:一篇论述
“古典主义货币数量论”,另一篇论述“消费函数理论”,这样这一章就万无一失了。假设出名词解释,那就把准备的答案中的片段摘出来用;若出简答,那就直接照套路写。最后,告诉大家一件悲伤的事情,2018年,它并没有考这一章TT!这告诉我们历史记录显示过去9年100%考了的,在未来不一定100%会考。但这绝不代表研究历史真题没意义。相反,在研究真题得出“18年必考第3章二选一”这个结论后,我获得了巨大成就感,知道自己比别人多掌握了一个信息,然后自信度UP。这种例子有很多,即通过分析得到高阶的信息,即便这个预测失误,别的预测肯定有成功的,所以不要轻视这一点,勤思考!
3.第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二章出现的名词【隐性失业】也应归到这一部分)也是基本每年出一道题,大多数年份是名词解释,而且基本都是“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自然失业率”“隐性失业”等失业的类别,另外一个考点就是“菲利普斯曲线与预期”。那么很显然我们必须把那几个“失业”的名词背的滚瓜烂熟,然后菲利普斯曲线了解一下。并且我们知道几乎100%会考这些内容,于是信心大增,正向激励,提高效率。这回没有翻车,如我所料2018年确实考了“隐性失业”这个名词解释。
4. ……
图2-4真题整理样本2
这些结论最好最好是由自己劳动得出的而不是由别人直接告诉你的。一方面是因为单纯看他人说的东西,印象不会很深刻;自己实践得到的,记忆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漫长的备考过程中,正向激励真的太重要了。而获得这种
“一顿分析领悟奥秘” 或“学到知识”的成就感,是激励我每天保持热情高效的重要助推器。就好比学数学,天天学到颅内高潮兴奋得停不下来的学习,显然比痛苦挣扎在题海中强得多。
(二)空间分配
919经济学发的答题纸共12页,可写的空白页共11页。百度“自命题科目答题纸”可以找到专业课答题纸的样式。比A4略小。
图2-5专业课答题纸
关于卷面分配,马拉松的赛跑nb学长(2016)认为2个名词解释写1页,6个共3页,2个计算题写1页。剩下6个简答题,一个一页。共10页。
Epic典典(2017)认为名词解释3个一页,3题计算题一页,简答题3题一页,这样下来就是9页。他还认为名词解释200~300字/道,简答题600~700字/道,250X6+700X6=5700,即3小时内要写将近6000字。
他们两位分别是16、17年的专业课最高分,因此均可参考。我个人在2018年采用的是后者,即名词解释3个一页,计算题2题一页,简答题一题一页,共写了9页。我只进行了一次严格的真题模拟,在2017年12月16日。建议时间充足的同学最好模拟两次。
我把A4纸裁成16开大小,带着神圣的心理开始这次模拟(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拟考场心态是决定模拟质量的关键。因此专门裁纸、挑时间、找场合这类增加“仪式感”的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模拟考场心态)。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模拟。所以答题情况并不算好,在书写质量和思维活跃度上都没有达到考场上的最佳状态。图2-6是我的那份模拟卷的答卷纸,可以给大家参考。相较之下我在考场上写的那份答卷,从感官上来看,书写字迹更工整,画图质量更美观,涂改很少,结构、格式更完善。
(三)答题技巧
名词解释:分点答题,2~3点,写250字左右即可。如①定义。②公式/性质/类别/前提假设等。
简答题小技巧:①图示下标。如第二道简答题的第二幅图,下标“图2-2”,相应的文字中要提到“如图2-2所示”。②一、二甚至三级标题分明。如2018年简答题第3题“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我会写:
三、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定义:市场失灵是…有四种情况,分别是…
(二)分类:1.垄断。①定义:垄断是指…②产生原因:…③对策:…
2.公共产品。①定义:…
…
(三)总结: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完善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
因此我确定我的这份答卷肯定是高于大多数普通答卷的水平的,这也是估分120+的底气来源。这些技巧你不用,别人用了,那么别人的分数肯定就更高。
图2-6模拟考答题纸
(四)2018真题分析
上面讲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都是辅助,主要目的在于体现严谨认真的态度,增加阅卷老师好感度。但是切忌因小失大,最重要的还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贯通。把书本翻个7遍以上是硬道理。
2018年的真题出了三道偏门题:名词3“掠夺性定价”,简答2“为什么固定资本投资比重比较大的行业更容易引起恶性竞争”以及简答6“各国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的差异”。大多数人都不怎么会做,我也一样。“掠夺性定价”书上没有,之前在百科上看过,但是记忆模糊,只凭印象写个大概;简答2留到最后才做,纯属瞎扯,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分了两个大方向答题,思路应该是比较清奇的,和参考答案偏离很大,但是好在有逻辑路线,能够自圆其说。简答6是宏观后面【各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里的内容,大家都觉得不可能考。我在一二轮看书的时候注意过,后来没有专门背诵,记忆模糊。但是五个关键要点“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L)”“人力资本(K)”“技术(A)”,是很容易靠着印象回忆起来的,因为这就是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啊。一开始脑子里只有这几个要点,对于详细内容一片空白,但动笔之后就有很多内容能写:比如地理位置可以举实际国家的例子如蒙古和新加坡,比如劳动力可以扯到以前中国廉价劳动力丰富,各国在中国投资设厂,现在工厂又转向东南亚、非洲;人力资本可以扯到人均受教育年限,可以写上“人力资本”的概念。所以只要把书学透、融会贯通,即便没有专门背诵一些冷门知识点,也能靠知识储备写出有逻辑的完整论述,不见得分数就比所谓的参考答案低。
还有一个例子是2018年的简答1“博物馆店主为了提高利润,应该提高还是降低价格,为什么?”这道题据说是《微观学习指导》上的原题,我根本没买那本书,但我答完出来后依旧有自信这道题目答得比大多数人好。我把当时的答题内容重新还原一遍,参见附录B:2018年南京大学919经济学简答题1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1. 风早1992. 献给17考研人:919经济学411分初试经验分享,2016, http://bbs.kaoyan.com/t7041726p1.
2. 马拉松的赛跑nb. 919经济学考研,回馈学弟学妹,2016, http://bbs.kaoyan.com/t7694113p1.
3. Epic典典. 919经济学初试经验 2017商院最高分 万字干货,2017,http://bbs.kaoyan.com/t7855268p1.
致 谢
写这篇长文主要还是为了缅怀过去的一年,缅怀奋斗的岁月。在2018年3月28日~3月30日三天中写了近20000字,篇幅已经超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再这么写下去恐怕是要变成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了。可见我想记录的东西实在太多。
决定考研之初自信满满,自认为单枪匹马也足以驰骋江湖,后来还是受到许多前辈和朋友的帮助,感触颇深。首先感谢父母。感谢2016年暑假的老板孙老师,没有那段上班的经历我也不会在20岁的关口意识到学习的重大意义,20岁开启人生,为时不晚。接下来感谢赵增辉学长,学长是我本科期间的明灯,在2016年12月25日下午6时的朋友圈是激发我下决心考研的火苗,星星之火就此燎原。后来学长进入复旦大学读金融硕士,为学长拼命打CALL。感谢岳文老师,在我对于院校专业茫然无措时给予我耐心指引,使我明确方向。感谢石老师,虽然只有半学期的几课之缘,但是再后来为日语作文焦虑时老师同意指导我作文,后作文水平飙升。随后是风早学姐,公务员辞职考回南大的经历令人惊叹;之后的笔记更是让我平安度过焦虑期。还有马拉松学长、阳学长,研读他们的经验帖受益匪浅。感谢耿依然学姐,在我两度焦虑于宏观时耐心提出解决方案,让我重回复习正轨。还有研友齐风扬、丁志鑫、王菊、陈玲、王咪、许照统,在过去一年中的不同时刻和他们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都给我以巨大慰藉。感谢学校的几位任课老师尤其是詹老师,发现我翘课时并没有追究,非常感谢。然后感谢胡铭心同学,在我自学日语之初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我顺利度过新手期。生活中的伙伴则是三位室友,虽然其中两位显然没有用心学习,但是为我提供了反面教材,以人为镜明得失;陈学东则早早参加实习,是我的职场导师,校园之渺小禁锢不了他浩瀚的胸怀,他应该去往更宽广的舞台。2017年12月22日考研前夜,我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大家都一声不响,早早熄灯睡觉,结果那天晚上我还是精神紧绷到深夜,故毕生难忘。
此外感谢南京大学校歌和浙江大学校歌,此两曲是全国高校校歌中最好听的两首,在十一月的某个晚上,给自习中的我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无限畅想。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纵览整个备考过程,绝大多数时间都感到兴奋、充实和满足,算得上是目前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年了。写此长文记录全过程作为留念。因篇幅过长,故取其专业课部分独立成文,希望能给将来的学弟学妹一些帮助。
附录A:2009年~2018年南京大学919经济学计算题小结及启示
一、宏观经济学计算题
(一)出处
1.来自宏观解析
①2011年,P54第7题。
②2012年,P38第5题。
③2014年,P54第4题。
④2016年,P54第8题。
⑤2018年,P54第8题。
2.不属于宏观解析
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2017年这5年的真题均属于索罗增长模型。
(二)启示
1.宏观解析上能考的计算题咱们要熟练掌握。其中,55—61页的九个“问题”与138-139页的八个论述题考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敢保证百分之百不考)。
2.索罗增长模型咱们务必掌握熟练,理解和识记的内容应该全部掌握,因为索罗模型除了出计算题的频率较高外,也出过简答题。
3.对于索罗模型理解不透彻的可以参考下曼昆的《中级宏观经济学》里的增长理论部分,曼昆的阐述清晰易懂、简洁缜密。
二、微观经济学计算题出处汇总:
2009年:p347,12.6。
2010年:p432,15.7。
2011年:p140,5.5。
2012年:p121,例题5.3。
2013年:p346,12.4。
2014年:本年份的计算题没有从尼克尔森书上选取,与2005年微观计算重复,来自《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p93例题。
2015年:p432,15.9。
2016年:p456,16.2。
2017,2018均为博弈定价模型的古诺均衡
说明:上面的页码均指的是北大出版社第九版的教材。
南北
附录B:2018年南京大学919经济学简答题1参考答案
一、博物馆店主为了提高利润,应该提高还是降低门票价格,为什么?
(一)为提高利润,提高还是降低价格要视当时门票的需求价格弹性而定。
相关名词:需求价格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Price)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随商品价格变动而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d>0)。即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当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二)数理分析
设利润为R(实写π)票价为P,门票需求量为Q,固定成本为C,不存在可变成本。
则有R=PQ-C,求R关于P的一阶导数得=Q(1-Ed).根据Ed不同,分别有以下三种情况。
1.若Ed>1,则,利润随价格升高而减少,应降低价格。
2.若Ed<1,则,利润随价格升高而增加,应提高价格。
2.若Ed=1,则,利润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此时改变价格无助于提高利润。
(三)图形呈现
设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P=X-Q,设博物馆成本为0.需求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根据线性函数需求价格弹性特点可知,对于任意一点C,其需求价格弹性为Ed=.
因此当C位于BM之间时Ed>1,当C位于AM之间时Ed<1,当C位于M点时Ed=0.
显然可以看出,
1.若Ed>1,MR>0,应降低价格。
2.若Ed<1,MR<0,应提高价格。
2.若Ed=1,MR=0,利润达到最大值,无法通过改变价格提高利润。
综上所述,当若Ed>1,应降低价格;若Ed<1应提高价格;若Ed=1,不应改变价格。
以上是本机构为大家提供的南京大学2018商学院初试最高分 一战金融学硕专业课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