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高校复试成绩的陆续公布,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戏就要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80万左右,考研报考人数连续五年呈增长态势。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千辛万苦的备考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产业,已经成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考研之路。
而在考研热的同时,研究生的就业难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有专家呼吁,该让考研回归理性。这需要对我们研究生招考及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同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学历社会”。
取消公费不减考研热度
近日,不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已经完成,这也意味着今年的考研即将告一段落,而2014年考研的帷幕已然拉开。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尽管明年国家将取消公费研究生,但学生的报考热情依然不减,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积极为明年的考研做准备。
此前有媒体报道,大年初四,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溯楼,6个教室2000多个座位的桌子和板凳被透明胶粘在桌子上用于考研占座。
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为考研占座,大三甚至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部分地方高校成为“考研基地”,考研辅导的红火,这些现象都让中国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具有了鲜明的本土特色,由此形成了中国式考研之路。
据了解,大部分考研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了宿舍、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高校的院系甚至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考研自习室,让他们能够专心考研。一家考研辅导机构的老师还告诉记者,考研的资料费一般300元左右,如果报公共课辅导班的话,大概有两三千元,如果再报专业课辅导班的话,大概要花费一万甚至几万元。可以说,考研需要学生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很大的投入。但同时,高投入未必可以换来金榜题名,考过三四次研的人也不在少数。
非教育因素主导考研选择
“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走高的原因,有很多是非理性的,大多是教育之外的功利考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一份以2013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的“腾讯-麦可思-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也显示,34%的研究生考研初衷是认为读研以后就业前景好,而29%的学生则是想去更好的大学,19%的学生因职业发展需要而选择读研,8%的学生为了改变专业而读研,随大流的学生占1%,仅9%的学生是为做学术研究而考研。
熊丙奇分析,首先,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出口”;第二,我国一些大学办学定位出现偏差。不少高校把设立硕士点博士点、招收多大规模的研究生,作为学校高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味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也为考研热“火上浇油”。另一些二本、三本高校,以考研为目的培养学生,把学校办成所谓的“考研基地”;三是我国“学历社会”依旧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求职者的学历。“这也是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要让考研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