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郝惠谋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高考时因为对历史感兴趣,他选择了历史文化学院的博物馆学专业,可上了大学才渐渐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书法,这使他坚定了要考书法专业研究生的信念。几天前他刚刚参加完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考试。
跨专业考研:我要3000换8000
如果仅仅是本科毕业,郝惠谋也许会像其他同学那样,到博物馆或者文化馆工作,拿着每月两三千的工资。但这不是郝惠谋的理想生活。“我想继续深造。选择考书法专业,不仅仅是因为爱好,还觉得自己报考的学校和老师更具权威,水平更高,自己的发展空间更大,毕业后在经济上也许会收获更多。”
去年10月份,大四的郝惠谋开始为考研备战。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开始记录这笔“考研账”:首先报了政治和英语两个补习班,花费1300元。此外,买专业课的书以及政治和英语的参考书又花去将近1000元。“英语班有30多个学生,两个老师教。我的英语成绩不太好,上完那几天的课,我感觉自己还不是“没救”,自信多了,做题的感觉也更好了。但我花在政治课上的钱则不太值。我们在体育馆上课,距离我家太远就放弃了。后来我选择了网络授课,当时就是觉得到了冲刺阶段,希望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押题,但这么多期视频看下来,真正有用的也就一两期。”和其他考生的不同之处在于,郝惠谋需要买一些专业工具。“我平时就要买些笔、墨、纸,考前更是要精心准备。”郝惠谋说,这一年,买这些工具至少花了500元钱。
如果算上考研报名费138元和两次去学校的路费220元,郝惠谋考研费用共计3000元左右,大约相当于3个月的生活费。他坦言,临考前这3个月虽然花在学习上的费用变多了,但是娱乐消费减少了,平均下来,其实和之前3年的生活费也差不太多。
郝惠谋说,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继续上学,将来找工作也希望找到和书法相关的,他希望自己将来的月薪可达到7000元到8000元,也觉得现在花在学业上的钱可以和将来的收入成正比。实习生 崔博翔
要说现在考研热,那艺术类专业生可谓“千军过窄桥”了,不仅要在“补课”上下本,还要在剧院里大费花销。小萨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了考入某艺术院校,她花费早已超过万元。
艺考研究生:高消费不能求回报
“学校不给参考书目和历年真题,一开始连要买什么都不知道。”从决定考研开始,小萨就买了不少专业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电影,而她报考的院校主导方向则是话剧,这就要求她经常得去剧院听戏,“这3年来跑北京看戏少说得30多趟,加上来回路费,至少也要10000元了。”
为了提高考研成绩,小萨还报名参加了英语和政治培训班,暑假一个月她就花了4000多元,其中包括2000多元学费和1000多元的生活费。“外地去上课的会租床铺,每天30元。但我有个朋友在北京工作,所以房租没花钱。”另外她还要上一些别的补习班,积攒起来也要花掉近1000元。
班里很多同学暑假都留在天津上考研班,但小萨却省下了这样一笔专业课的补习费用,这是因为她报考的学校有点儿特殊,“老师说本校教师不参与辅导班的授课”。除了这些支出以外,考试报名费也要在200元左右。
“投入与回报”理应相当,考研路上的“高消费”是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理想买单。小萨说不清自己的预期薪酬,因为在她看来,“理想状态就是不要每月坐班发钱,这行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大,所以不存在固定薪资的说法”。而在她认识的考研人群中,也很少有人计较薪资,“这与考研目的有关吧,有人想为找工作加砝码,有人是真心想作学术,还有人是为了兴趣爱好。所以不能都拿薪资来衡量”。因此花再多钱她都认为值得,走上这条路一定是因为热爱,而理想工作具体是“做学术”还是“接本子”,她还是希望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慢慢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