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重点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间:2017-07-26 17:44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属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两大部分。接下来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丁老师就为考生重点解析这一重要考点。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关于“第二次结合”这个命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也比较难于理解,在此作一解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其客观必然性。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由“冷战”走向“对话”,社会主义阵营由“同盟”走向“分裂”,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巨大发展;在国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中国社会的发展由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转变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了实现民富国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就。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基本上效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苏联模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明确指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性任务。

  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这些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观点,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贡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等。

  党中央许多领导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有过重要贡献。如,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意义。即使在“文革”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如“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永不称霸的思想等。

  这些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总之,这部分内容,希望大家再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解,消化吸收,便于对后续将要学习知识的灵活掌握。


以上是文加考研(考研一对一辅导品牌)为大家提供的毛中特重点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考研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努力加油,大家备考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咨询。


上一篇:2016考研政治最后冲刺背诵版材料(马原-认识论)